【新闻随笔】
作者:王子墨
日前,某机构出台的《当代青年消费报告》显示,全国有1.75亿90后,其中只有13.4%没有负债,而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超前消费成为日常。同时,60%以上的90后将消费贷用于提高生活品质和休闲,主要涉及“懒人经济”、宠物经济、养生热潮、颜值经济和娱乐产业等方面。
“负债”这个词,很容易让人产生负面的联想。再加上物质积累本就不多的年轻人,将借贷而来的钱花在了一些所谓“非刚需”的门类里,这似乎就更强化了某种道德判断:年轻人正在陷入消费主义陷阱,其中潜藏风险。
消费便是消费,是再正常不过的经济行为,但一旦加上“主义”二字,好像便具有了价值判断的特征,感情色彩也发生了改变。但这样的叙事模式,依然是概念多过描述,标签大于分析,对理解年轻人进而解释这种现象,未必有多大帮助。
看待经济现象,不能在静态框架下审视。就以“刚需”为例,在标志居民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行的当下,如果还把“刚需”理解为基本的吃穿用度,那当然会觉得年轻人正在陷入消费陷阱。
但“刚需”本身是个有年代和地域区分性的动态概念,不同的时代对“刚需”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当代年轻人站在物质极大丰富的起点上,把养生、娱乐视作生活之必需,又如何不能理解?
对于借贷,也不必套用“万般无奈之下寅吃卯粮”这种前现代模板,借贷泛化是现代金融发展自然衍生的现象。有金融存在的地方当然就会有风险,但风险与社会整体信用水平相关,与年轻人消费什么无关。年轻人敢于借贷、直面风险的底气来自对自身能力和社会前景的判断。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届”年轻人同样有自己的经济理性。
一些指标也显示,年轻人的经济素养并非那么不堪。另有某机构曾发布一份《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半数年轻人只使用信贷作为短期资金周转,并当月还清。可见,年轻人消费或许有虚荣有冲动,但并不无脑。
如何看待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其实也是如何看待经济发展趋势。担忧往往来源于陌生,过往几十年的社会经验,有时很难诠释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图景,但这在后发国家是很正常的情况。“时空压缩”的发展速率,一定会不停地制造各种新奇的现象。
对于新现象,不妨以动态、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当然,这也并非讨好年轻人。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历程表明,人们在经济上的选择自由,是社会发展最起码的标志之一。从这个角度说,尊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编:王睿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