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海建
沉寂许久、还欠着租客大量租金的蛋壳公寓,近期突然“活跃”起来了。记者了解到,近期多名租客意外地收到了自称蛋壳公寓的电话和短信,声称可以返还租金了,但需要先注入一部分资金到固定账户,才可返还。虽有警惕性较高的租客在接到电话后主动分享其经历并提醒大家,但类似提醒视频发布后竟被多次举报违规。
想退钱,先打钱——这样的套路,实在很低级。但是再低级的套路,都架不住“三人成虎”的游戏:70个成员的退租QQ群里有60个托。气氛都烘托到这里了,你不上当似乎都不行了。值得一提的是,近日IDG资本似乎也遭遇了类似情况。可见,反诈永远在路上。群体性经济纠纷,往往是骗术大展身手的舞台,监管部门须及早预判,着急上火的受害者更要提高警惕。简言之,不是失联的蛋壳公寓“突然诈尸”,不过是谋略的骗子“借‘蛋’生财”。别忘了,焦虑,很容易衍生出最大的“生意”。
不过,这些批量上当或者批量入群的“韭菜”,是如何被骗子们精准收割的呢?
问得更直白一些:被蛋壳公寓欠费的这些用户,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现代企业,尤其是数字化改造之后,往往带有信息属性。于是,用户沉淀下来的海量个人信息,要么成了企业变现的资产,要么成了不知所踪的“遗产”。企业没了,个人信息不能成了任人自取的“筐”。换句话说,但凡在运营过程中收集了客户或消费者信息的公司,都应该在关门打烊之前妥善“善后”。要不然,这些看似“无主”的个人信息,很可能就成了诈骗分子的“肥肉”。欠租用户被海外号码拉群“有偿退费”的骗局,显然明晃晃对应着相关领域个人信息的失守。
这样的闹剧,非只此一家。当年,知名成人英语品牌“华尔街英语”的倒下,几乎是2021年度业内标志性事件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亦有学员曾表示,“可能是学员的信息被泄露了,大家时不时就会收到邮件,以补偿回款、官方兑款的名义邀请学员加QQ群,再告诉你回款需要先缴税或者垫付基数资金,已经有学员上当受骗了。”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瞄准用户想退费的焦虑心理,拉到群里来开始他们的群体表演。企业说没就没,用户已是深受其害,没成想还要遭遇连环诈骗,慌乱入“坑”更是雪上加霜。
《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抽象数字的背后,是流动着的海量各类信息。企业自有生死存亡的定律,信息也有留存保护的规矩。不过,随着更多人脸识别门禁等各类与公民个人信息息息相关的公司起落,“企业没了,用户信息谁‘继承’”还真是个不小的现实问题。
蛋壳退租骗局和华尔街英语退费诈骗之例,说明我们在《个人信息保护法》颁布实施之后,还得密集关注这个领域的连环乱象。一则,在相关企业发生经营风险之际,就应该启动信息保护预警,不能出了问题再去亡羊补牢;二则,严惩犯罪的同时,深入追溯信息失范的源头,揪出信息泄露的作奸犯科者并杀鸡儆猴。用不可承受之重的违法成本,堵住地下信息交易犯罪的路径。
保护个人信息,不妨也给信息失控的问题企业立立规矩。(邓海建)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责编:徐三凤 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