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旅游名城的兴农蹊径

时间:2022-08-28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网 | 点击: 1019 次

丽江:旅游名城的兴农蹊径



提到云南丽江,你会想到什么?


是清幽古雅的大研古镇,还是瑰丽神秘的玉龙雪山,抑或是世外桃源般的泸沽湖畔……


如今再到丽江,除了这些使人沉浸其中的“一米阳光”、诗和远方,这片高原沃土又孕育出更加多姿多彩、让人流连忘返的“农味”风光。


比如万亩荷塘、碧叶连天的永胜三川镇,比如洋芋花开、映照雪山的太安乡“高美古”,再比如芬芳四季、点绛流丹的古城花卉园……


在旅游名城的光环之下,本身极具特色的丽江农业,长久以来似乎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而这一窘境近几年正在悄然改观。一方面,丽江市委、市政府聚焦乡村振兴示范区定位,着力培育“一县一业”示范县,生发于高原之上的特色农业竞相喷涌;另一方面,各县区许多乡村在“旅游+”思维导引下,自主自发开展的农文旅融合实践异彩纷呈。丽江人蓦然发现:古老农业和现代文旅在雪山脚下意外相逢,竟耦合裂变出令人欣喜的累累硕果,为旅游名城文旅业的迭代升级和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辟出了一条蹊径。


隐身高原的江南水乡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乐府诗虽美,终归止于纸面。来丽江,遇三川,高原腹地惊现一汪碧水,让人们对这座素有“高原江南”之称的城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又到采莲季,永胜县三川镇翠湖村的万亩荷塘碧波荡漾,莲叶重重叠叠,荷花挤挤挨挨,煞是好看。


翠湖村素有种植莲藕的传统,可荷花虽美,不能当饭吃。多少年来,翠湖村人守着水塘,青年外出,女子外嫁,映日荷花反倒更显村子冷清。


“咱丽江就是旅游名城,能不能从荷塘上找找办法、做点文章?”不甘受穷的翠湖人动起了脑筋。思路一转天地宽。以“荷”为媒、借“花”发展,打造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想法,让老乡们都兴奋起来。


流转荷塘、疏浚河道、平整路面,村镇齐发力,老乡齐上阵,短短两年翠湖村竟换了模样。恰逢丽江市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构建以“一县一业”为主、多业协调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三川荷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


把好风光变成好日子,关键要靠自己争气。三川镇成立了荷花产业党支部,以党支部为引领,党员干部带头,凝聚多方力量,推动荷花产业高效发展。


“今年我家的荷花开得格外好,游客也不少,平均每天接待100多人。”翠湖村4组老党员白云龙流转了60亩荷塘,预计今年收入超30万元。

为进一步挖掘资源禀赋优势,经财政部帮扶永胜工作队积极协调,2021年三川入列全国13个、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美丽三川”,开始走出高原,为更多人熟知、向往。


看万亩荷塘、赏夏日荷花、饮荷叶清茶、看非遗展览……记者到访之日,“夏日荷田趣三川”首届三川荷花季活动正热闹非凡。天光云影中,各类荷花文创产品、三川非遗项目、特色主题美食琳琅满目,游客们在夕阳下欣赏荷塘胜景,感受乡村集市的人间烟火。


丽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国华表示,荷花季集中呈现了三川镇恬静自然的田园风光、回味无穷的乡土美食、独具特色的民俗风物,“美丽三川”已成为旅游名城的又一颗明珠。


启示:旅游城市必然产生集聚效应,旅游活动也往往带来链式反应,这就为旅游城市周边乡村的农业产业“接二连三”提供了契机。所谓做好农旅融合要走好“四步棋”:特色优势吸引来,满足需求留下来,做优服务再回来,四季有景经常来。对于类似丽江的旅游强市,通过农旅融合振兴乡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先天的流量优势,更多需要强化的是,把周边乡村游与已有景点进行一体化宣传,同时做好差异化打造,填充淡季空档,让游客留下更长时间和更多消费。


藏在深闺的高寒稻区


宁蒗县永宁镇高寒稻作区,万亩水稻在微风中摆动,荡起层层绿波。



永宁地处滇西北小凉山,海拔2670米,年平均气温9.9℃,被誉为水稻种植的“世界屋脊”,是世界最高海拔水稻种植典型代表区。在小凉山搞产量攻关,好比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


“以前都是打乱仗,农户自己摸索着选种,亩产顶多四五百斤。”回忆起本世纪初种植稻米的情景,永宁镇水稻种植户王兴发满是感慨。


抓产业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否则就如无根之木难以长久。丽江水稻试验站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出以“前氮后移、不施分蘖肥、巧施穗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为核心的高寒水稻精确定量集成栽培技术,在永宁镇多次打破水稻种植最高海拔世界纪录。今年,千亩连片示范平均亩产达502.5千克,王兴发种植的田块亩产达653千克,再次创造了世界最高海拔水稻高产新纪录。


而丽江自育品种“丽粳”系列,“十三五”期间在全省适宜州市示范推广应用85.2万亩,平均亩产511.6公斤,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37.6公斤,新增产值10251.2万元。


专家建成了“种子超市”,稻田也吃上了“自助餐”。随着品种持续迭代和技术不断进步,丽江水稻产量和品质同步提升。返乡种稻,逐渐成为一件有奔头的事情。“我们村种植水稻2000多亩,平均亩产增加到了1000斤左右,跟以前比收入起码增加了上百万元。”账还没算完,王兴发自己先笑了起来。


稻田旁边,伫立着新修建的塔式烘干机。随着农业社会服务组织的出现,飞防、机收、烘干等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生活,早已被全能“农管家”接管。


“市场是无形的手,政府引导扶持却是有形的手。除出台专门的水稻扶持政策外,我们通过立项增资,争取了高标准农田整理、渠道除险加固、农资种子量身定制等项目,为水稻产业发展赋能助力。”宁蒗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一座旅游城市,丽江为什么要不断加大投入发展水稻产业?王国华回答说,且不说高寒稻区本身也是可开发的旅游风景资源,这更是丽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尽的一份责任。


启示:丽江高寒稻区的“藏在深闺人未识”提醒我们,旅游城市周边的农业产业发展,既应抓住景点带来充足客源的机遇,着力培育生态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文创、体验等相融合的新业态,更要结合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旅游IP,花大力气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要与景区合作,配送供应当地特色农产品,设立销售和宣传区域,还应开辟线上渠道,让游客回家之后,也能通过消费旅游地的农产品,回味在当地流连忘返的记忆,增加故地重游的几率。


雪山脚下的洋芋花海


大暑刚过,玉龙县太安乡天高云低,绵延起伏的山坡上,铺满星星点点的白色洋芋花,远处雪山在花朵的映衬下愈发秀丽壮美。



位于滇西北高原的玉龙县,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时间长,土壤以棕壤为主,十分适宜马铃薯种植。但适应种植和能否种好之间,还有着不小距离,问题主要出在品种上。


“都是几十年的老品种,产量低、卖相也不好,价格上不去。”太安乡太安村村民杨国旗从没想过靠洋芋能挣钱。


作为玉龙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近10万亩。怎么能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玉龙县决定从源头入手,大力推进“丽薯”系列品种自主选育,改变过去原原种长期从外调入,关键制种技术没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状况。


在太安乡薯光农业种薯培育基地,负责人和文均正带着技术工人在转移组培苗。2020年,响应玉龙县种业振兴的号召,和文均在太安乡建立基地生产原原种,当年就生产出27万粒,实现零的突破,今年预计生产超过300万粒……从过去没想过到如今没想到,玉龙县马铃薯原原种生产连破纪录,不仅早已实现“贸易顺差”,也成了玉龙农业的闪亮名片。


“仅太安乡种薯产业年产值已超过2亿元,成了广大农户增收的主要来源。”丽江市农业农村局绿色食品科科长彭涛介绍,由于马铃薯种薯质量稳定,病虫害少,玉龙县已成为云南马铃薯冬作区的种源基地。


身处旅游名城,丽江农业人骨子里同样刻写着文旅基因。仲夏时节,太安乡高美古地区热闹起来,游人或骑行或自驾,徜徉在万亩洋芋花海之中。丽江市农业农村信息与宣传中心副主任谢秋兰说,依托洋芋花海,附近的村民搞起农家乐,游客赏洋芋花、吃农家饭,为当地农户增加了收入。待种薯成熟售卖后,农户又将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按照当地农户的说法,“花上收一季,花下收一季”,“接二连三”后,小土豆变成了“金豆豆”。


启示: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开发农业休闲体验,是近些年各地探索农旅融合的一条普遍性路径。但往往由于周边农业产业规模较小,休闲体验游容纳能力有限,服务水平跟不上,影响了城市向周边乡村延伸旅游项目。从决策者来说,更应该发挥政府统筹规划的职能进行良性开发,改变目前不少地方乡村游多处于自发、零散、无序的状况,将其纳入全域旅游规划进行谋篇布局,加大项目投入,提升服务品质,激发游客到周边乡村消费的意愿。


扮靓古城的美丽经济


古城区在丽江地位颇为特殊,名胜古迹随处可见,自然景观多姿多彩,著名的大研古镇就坐落其间。


就发展现代农业而言,古城区作为全市的政治经济中心,可供腾挪的空间其实不大,只有把创新业态、延长链条等方面的文章做深做透才能做出彩。



着眼于文旅资源开发,古城区在不断寻找做强“旅游+”产业的载体。丽江市新闻办专职副主任杨和香表示,这个载体既要如一根线贯穿整个产业链,也要像一张网覆盖古城现有文化资源,既要有群众基础和产业潜力,又要能整合提升多元文化要素,将其转化为强市富民的发展动力。


爱美的丽江人看到了花卉。丽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又有较强的紫外线,种植出的鲜花品质较其他地区高出一筹。更为关键的是,花卉产业不仅本身链条长,还可以嫁接到丽江的文旅产业上,真正做到锦上添花。


花还是那朵花,但丽江的产业路径已有不同,起跑线上写着“创新”二字。云南鲜切花市场竞争激烈,如何绕开中低端竞争,走出一条创新蹊径颇费思量。古城区坚持立足种球种苗、高端鲜切花、地方特色花卉等产业基础,结合旅游强市的独特资源,推动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来到丽江高效现代花卉产业园,玫瑰和马蹄莲正进入采收季,一批批鲜切花采收包装后,将被运往北上广深等地的消费者手中。


“园区着力培育智慧花卉农业,已率先实现生产基地数字化监控。”丽江启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于瑶介绍,花卉园鲜花主要走冷链和航空物流,36小时之内就可以到达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手中,今年上半年园区的总产量已经达到644万枝。


园区在流转农户土地支付租金的同时,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并带动周边村民参与花卉经营,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新渠道,也给附近高校园艺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习、就业机会。


花卉产业初具规模,与丽江文旅资源的嫁接水到渠成。王国华介绍,古城区正在推动打造花卉主题观光休闲区和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园,力争将“丽江的花”打造成知名品牌,和丽江文旅产业比翼齐飞。


启示:丽江特色农业按照“一县一业”的思路来打造,避免了各县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复建设,产生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和运营,弥补了不少地方城市周边乡村产业发展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短板,形成了规模化优势,提升了品控能力,开拓了高端市场,干成了过去农民零星自发种植干不成的事情。同时,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特别是统一品牌的打造,将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持久动力。


来源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责编:李慧       王睿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