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名人故居融入 城乡文旅游

时间:2022-10-21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网 | 点击: 1218 次

名人故居承载着浓厚的人文历史文化,是城市与乡村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本。在城乡建设提速推进的当下,不少地方尝试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将名人故居融入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场景中,从而带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形成别具特色的“打卡地”

 

本报记者芮天舒整合报道

 

如果说名人文化是城乡的灵魂,那么名人故居则是折射名人文化和铸造名人成就的载体,是城乡的物化记忆和档案。作为触摸历史的“活化石”,名人故居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魅力,对一个地方文化的构建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长久以来,有相当一部分名人故居都在“沉睡”之中,虽然被列为文保单位或文保点,但多以保护建筑的形式存在,未能激发名人效应,无法真正让游客领略其中的名人风采。

 

近年来,不少城市与乡村在做好名人故居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崭新的文旅融合品牌、挖掘文化名人资源,继而让名人故居融入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场景中,成为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传承文脉、丰富景深的所在。

 

盘活故居资源融入城市生活

 

以山东青岛小鱼山山顶的三层八角琉璃塔为目标,沿着道路两旁标志性的红瓦绿树一路向前,走进被爬山虎攀援的灰色围墙,就抵达了福山支路13号的周叔迦故居——一座青石墙围、红色檐顶的三层洋楼。这里曾是民国时期知名人物周叔迦研读的场所,而今这处将青岛山海景致尽收眼底的幽静之所,融合了书店、咖啡和民宿,并取昔日周叔迦书斋的名号“最上云音”为名。

 

这里即是青岛市名人故居的第一聚集地——小鱼山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一隅。由此步行,环绕小鱼山,不多时即可抵达福山支路5号的康有为故居,也就是在这里,康有为发出了“青岛之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中国第一”的赞许;其隔壁的6号,即是戏剧家宋春舫的“褐木庐”;再多费些脚力,视野中可见黄县路12号的老舍故居,骆驼祥子的原型即有附近街中车夫的身影; 龙山路7号是时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赵太侔和夫人——声名赫赫的戏剧表演家俞珊的旧居; 转到鱼山路上则有梁实秋、闻一多等一众名流的旧时宅邸……

 

名人故居要恢复昔日的光彩,重现其能量与价值,亟须有效拓展其生命的“长度”。青岛很早就意识到,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必须保留其原风貌,只有坚持“原建筑、原设施、原功能”的保护原则,方能重新激发“故”之活力,体现“故”之价值。同时,青岛也在不断思考,作为文物资源的名人故居如何完成与当下城市生活衔接,从而以崭新面貌出现在市民与游客面前?

 

2021年下半年开始,以“读经典·品市南”为主题,多场阅读活动通过讲座和读者分享,以老舍故居为原点,辐射小鱼山周边的名人故居,昔日名流大咖在青岛写就的名篇,与故居场景融合,让人们重回文学的历史现场。与阅读相结合的名人故居开发和利用,正是青岛“复活”名人故居方式方法多元化的缩影。而“跟着名人游青岛”“丈量青岛”等市级主题活动的开展,则通过打造崭新的文旅融合品牌、挖掘文化名人资源,成为借助文旅深度融合解决名人故居“进入难”“开发难”问题的重要路径。

 

“名人故居+

 

助力乡村振兴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捕鱼……”鲁迅在《社戏》中描写了他对外婆家的印象。如今,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街道安桥头村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陈列馆成为游客寻访鲁迅的热门打卡之地。

 

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陈列馆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馆藏实物、照片、文献资料等100余件(套)。陈列馆依托县级文保单位、绍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而建,以“童年:梦中的乐土”为主题,展示了鲁迅先生的相关童年故事,以及“祝福文化”为主的孙端传统非遗民俗。以该陈列馆为依托,安桥头村还建设了相关主题的水乡古戏台、文化长廊等景点,组织开展了“丰收节”“祝福节”等文旅融合节会活动,邀请专业团队重现了《故乡》中闰土刺猹的画面,同时还打造了20公里水上游线,游客沿着交错水道可以观赏鲁迅笔下风光,让游客在安桥头村可玩、可感、可体验,进一步擦亮了“鲁迅外婆家”名片。

 

今年4月,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陈列馆入选绍兴市十佳示范乡村文化博物馆;5月,又列入浙江省第一批乡村博物馆名单。变年轻、变时尚的安桥头村因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陈列馆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到来,2021年,安桥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44.46%,实现同比翻番。

 

“陈列馆一方面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寄托着人们难忘的乡土感情,滋养村民精神,提高村民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助力乡村振兴,成为乡土文化展示平台与对外交流窗口。”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周志红说。

 

让名人故居成为城乡“精神地标”

 

名人故居是一座城市的宝贵遗产,承载着浓厚的人文历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特殊精神印迹,是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本。来自《闽南日报》的评论指出,在城乡建设提速推进的当下,各地需要在强化对名人故居修缮保护的同时,发挥名人故居精神引领作用,让其人文属性融入文旅等各项事业中来,将名人故居打造成城乡“精神地标”“文化地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各地政府需要认真梳理区域内的名人故居,摸清自己的“家底”,厘清名人故居的产权归属。修缮保护和利用上,要在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多渠道设立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基金,以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其次,是让名人故居“开口说话”。名人故居是体现城乡文化性、精神性的人文空间。政府相关部门在利用上,要深度挖掘、整理出名人的事迹,打造出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地方课程,并通过新媒体矩阵加大对名人故事的宣传,并建立名人研究学会、举办文化活动等,以充实名人故居的文化厚度,彰显名人文化的溢出效应。

 

最后,把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纳入城乡的整体规划中。名人故居是城乡的“精神地标”,因此各地在对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文化小镇的布局中,必须依靠名人故居比较优势,以达到“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的预期。同时,以文旅融合为目标,优化名人故居发展布局,将名人故居建设成研学旅行基地,并纳入地方旅游线路,以带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形成别具特色的“打卡地”。


来源:网络


责编:陈凯     王辉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