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黑龙江 > 正文

为戏剧艺术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时间:2019-04-19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728 次



从上至下分别为:话剧《三体》剧照、话剧新版《茶馆》剧照、演出《对话·寓言2049》剧照。

 

在信息时代,科技与艺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关系已经越来越明显。互联网思维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改变了他们对于世界的感知方式,进而作用于人们的艺术构思与创新思维,形成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表达与呈现。

 

这一点在戏剧艺术上也表现得十分明显。比如,传统戏剧更强调剧本的重要性,戏剧文本对故事的叙述和对人物形象的诠释,往往在一部戏剧的成败中发挥着更关键的作用,而现在,舞台实践的不断探索与拓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一人一事贯穿的闭锁式戏剧结构,正逐渐让位于多视角、多线索、多层级交织的新的结构样式;在剧场里一部分人演、一部分人看的传统观演关系,则逐渐让位于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维互动;而以人物为主体、以行动为主线的戏剧叙事模式,正逐渐让位于多媒体、人机互动、人偶配合、技术装置、声光造型等多元并存的新型艺术系统。

 

总的说来,科技对戏剧艺术的影响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最直接也最明显的自然是舞台呈现。在戏剧史上,从三棱景柱的出现到立体布景的使用,从煤气灯照明到电脑灯的布控,都曾使戏剧演出的总体面貌产生巨大变化。毋庸讳言,人类的艺术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单一向综合的方向发展的。剧场科技、智能舞台、多媒体、声学、光学、电学技术的广泛运用,显然极大地丰富了当代舞台的表现手段和艺术面貌,并且为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比如,借助带有科技含量的巨大“马型”,《战马》达成了一种人与马的戏剧张力和感人情境;借助英国剧场超宽、超长的舞台台面,《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里的希腊宫殿、罗马议院、海战、坟墓才得以真切再现;借助复杂的舞台轨道装置,《歌剧魅影》中直径20米的大吊灯才可以在观众头顶降落而后又缓缓回归舞台;借助现代灯光设计和精准运用,《人鬼情未了》中的鬼魂才能刹那间出现又刹那间湮灭。此外,借助舞台的平移、旋转和升降,表演空间转换变得快捷而简便;借助多媒体成像技术,宏大场面与微观视象可以尽收眼底。

 

除了这种整体性提升,还有部分戏剧对现代科技手段格外倚重,并有意识地追求将科技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如布景繁复、场面阔大、造型奢华的歌剧、音乐剧及商业戏剧,都从未停止过向更高级科技程度迈进的步伐,它们力图结合最先进的理念和科技手段,努力打造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又如前些年出现的由著名科幻小说《三体》改编成的同名话剧,用上了全息投影、余光投影和裸眼3D等“黑科技”,今年即将搬上舞台的《三体2:黑暗森林》,也在宣传中有意强调其炫酷至极的视觉效果,甚至以此作为最大卖点。可以说,这类科幻戏剧能够诞生,就是得益于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使其能够做出符合观众预期的舞台呈现。

 

科技对戏剧艺术相对隐蔽但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对戏剧理念和演员表演方式的改变。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剧场艺术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简”与“繁”两极分化的特点。舞台呈现方式的“繁”,反而催生或者说加剧了另一股反向思潮,即强调戏剧本体的存在价值和人的表演的重要性。比如对当代剧场影响深远的导演和理论家、波兰戏剧大师格洛托夫斯基所倡导的“质朴戏剧”,英国著名戏剧和电影导演彼得·布鲁克所强调的“空的空间”,近年来倍受推崇的日本戏剧导演铃木忠志的“演员训练法”等,都体现出“让表演回归演员身体”的艺术特点。当然,中国传统戏曲“一桌二椅”之简、高度象征性和程式化的表演方式,更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可归于此类。

 

当演员只能将自己的身体当成艺术创作的材料、工具、途径和结果时,其表演重心无疑存在于生命个体;而当舞台的科技手段和表现方式出现得越来越多,演员不仅要平衡与其他演员的关系,还要适应被各种科技元素构筑起来的表演空间。借助现代扩音设备,他们可以省却练气、练声的力气,摒弃那些有可能损伤身体的危险动作,用科技手段所创造的幻觉效果,代替自身必须磨练的表演绝活……导演的舞台调度产生了新变化,舞台焦点和演员的行动路线也随之改变。

 

另外,观众与剧场空间及演员的相处方式也不一样了,三者形成了新的关系。戏剧构作、景观剧、直面戏剧、浸没式戏剧等创作理念和剧场实践,都可以看作是观演关系变化调整的有效手段。

 

生活在数字化虚拟空间的观众,他们被海量的信息包围,被图像化、碎片化的景象充塞,已经不能满足于舞台上所展示的单一的、具体的真实场面,而更希望寻求一种能带给他们新鲜感和代入感的艺术样式,渴望与被艺术打开的意象空间形成交感互动,甚至置身其中。镜框式舞台已经无法框囿戏剧呈现,表演也不再仅限于专业演员的专业行为,于是,从《印象漓江》《印象西湖》到《又见平遥》《又见敦煌》等,一系列结合旅游创意与娱乐文化、聚集大批群众演员、吸引不同阶层观众的景点演出,此起彼伏、如火如荼。《印象刘三姐》借助科技手段,将山水天地炼制成为一方舞台,将当地的历史人文、民族风俗演绎成一部活生生的戏剧。《又见平遥》中,观众是完成戏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占据着部分表演空间,同时也是群众演员。《印象五台山》里,墙体上演员的表演,环形景观,360度全景旋转舞台区,让数千观众经历着人生百态,整场演出可观、可听、可闻、可触、可思。

 

科技还改变了戏剧的传播方式。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国家剧院的演出现场录像NTlive(即“国家剧院现场”),借助现代拍摄技术和传播手段,这些录像才可以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那么,科技的支撑对于戏剧艺术是否必要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命题。人类的戏剧艺术源远流长,现代科技的出现则是晚近之事,既然古希腊的悲剧和神话至今仍是难以超越的经典范本,可见,艺术的价值似乎并不会由于科技的加入而增值。不过,现代科技手段对剧场艺术的影响显然是巨大的,在国内外,已经有人开始尝试让机器人参与戏剧表演,用各种方式打破舞台艺术的传统局限。在2018年的北京青年戏剧节上,孟京辉导演开始探索戏剧表演与装置艺术的交融互动,他在乌镇戏剧节上演绎的新版《茶馆》,舞台装置上巨大的可倾斜金属框架,对于实现其导演意图,作用亦不可低估。

 

但是,无论如何,戏剧是关乎人的情感、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处境、人的命运的艺术,因此其形象的人性内涵不容改变,哪怕是用机器人、皮影、木偶来充当戏剧主人公,但是这些形象还是需要具备人的本质属性和精神内涵,否则戏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我们欢迎新的科技,但是这不意味着科技唯上和科技滥用。艺术是人类精神最了不起的结晶,它以追求真善美为能事,而美的创造从来都没有现成的公式和法则。各种科技材料的堆砌和叠加,并不能使艺术的美学内涵增值,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进行艺术创造的人,是否能掌握现代科技并合理有效地利用。戏剧艺术家应当具备高尚的美学情操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如此才能将各种科技手段水乳交融地内化于创造中。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制图:蔡华伟

 

人民日报 》( 2019041820 版)


责编:管理员

相关资讯

  • 宕昌银河小区物业荣获省市物业管理行业多项荣誉

    城乡信息参考网:近日,召开的陇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暨住建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甘肃省物业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甘肃省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第二届五次理事(扩大)会议上。宕昌县新城社区......[详细]

  • 全民充“植”添新绿

    城乡信息参考网:近年来,宕昌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扎实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做好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营造全社会爱绿、植绿、护绿的深厚氛围,为“九......[详细]

  • 暖心服务让幸福养老触手可及

    城乡信息参考网:“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实施以来,宕昌县民政局联合第三方审计机构对项目的开展进行了线上线下跟踪督导。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