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 > 正文

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不冲突

时间:2019-04-23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1114 次


焦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不冲突

央广网北京422日消息(记者纪翔 朱敏 陈瑜艳 于中涛)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来,我国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农业生态和农村环境也面临着较大压力,如何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各地各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




上午九点半,浙江省长兴县吕山乡雁陶村卫生保洁员姬金海开着电动清运车,对全村的垃圾桶进行第二轮的清运工作。停车、提桶、倾倒,前后也就两分钟时间,一户村民家中的垃圾就收集完成了。姬金海说,现在的这种垃圾处理方式,跟三年前相比轻松很多。


姬金海:以前大垃圾桶,不管什么东西都扔在一起。现在用小桶,每家每户都分的很好,我们拿起来倒一下就好。


2017年,吕山乡吹响美丽城镇攻坚行动的号角,地处城乡结合部的雁陶村加快旧房再改造,乱点再整治,管理再深化,“人人参与、全村共享”,共同打造美丽乡村。村民对此拍手称快。


村民俞阿新:跟以前大不相同,路面全部硬化,很干净,很美。


村民陈阿莲:我们村现在弄得真的很好,活到这个年纪已经很开心了,心满意足了。


过去一年,浙江长兴“全域美丽”不断提档升级,全县12个小城镇综合整治项目全部通过省级验收。镇容村貌焕然一新,留住了美丽乡愁,也吸引了外来游客。


在全省首个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长兴县水口乡,大唐贡茶养生小镇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推进。项目总经理陈俊说,借助生态建设和传统文化,养生小镇建设将推动单一的农家乐向养生度假胜地转型。

陈俊:大唐贡茶养生小镇项目,是大唐贡茶院这个景点的补充,把它从景点提升成景区,以茶文化作为传承进行设计和规划,成为长兴县生态旅游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各地农民不仅住得好,种地也更加讲究,但是,这也给了土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东北地区的优质土地,由于性状好、肥力高、表土层含有黑色或暗色腐殖质,被称为“黑土地”。“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当地百姓常用这样一句顺口溜形容黑土地肥力之高。


然而近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东北的黑土地变“瘦”、变薄、变硬了。与土地打了五十多年交道的老把式卢伟感触很深。


卢伟:头一轮土地承包的时候,我就在经营土地,那时候的土地用手一抠,能抠到20多公分。现在这土壤用手一抠,抠到2公分都费劲。


据统计,吉林省黑土地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了2.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近26%。黑土层的平均厚度,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六七十厘米,下降到了现在的二三十厘米。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李德忠认为,黑土地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关乎粮食生产安全,还对整体农业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李德忠:黑土地之所以高产,是因为它有一个丰厚的黑土层,如果这层黑土层没有了,那农业生产是发展不了的。


20146月起,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开展黑土地保护情况视察,提出尽快开展立法和制定规划的审议意见。《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历经近三年时间,经过三次审议,最终于去年通过。吉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于平介绍,条例不但从黑土地保护工作制度、法律责任体系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还对如何控制黑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水保肥等方面做出规定,将每年的625日定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


如何平衡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各行各业都面临的难题。水产养殖同样要面对这一对“矛盾体”。


江苏省无锡市的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从上世纪80年代起,很多本地渔民、农民甚至外地人纷纷在太湖开始围网养殖大闸蟹。但是把螃蟹网围在太湖里养,投饵的污染、螃蟹吃草等会损毁湖泊生态系统。


吴江区渔政监督大队大队长穆兰芳:到高温季节,围网里养螃蟹的,会投很多饲料,包括冰鲜鱼饲料,四周用挡水布围起来,相当于一个池塘,跟外面水系不沟通,水质很差,确实有污染。


近些年,太湖开始拆除围网,力争要在2020年前取消太湖网围养殖,恢复养殖区原有生态面貌。但是,一些拥有合法承包手续的鱼池遭遇强拆,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搞“一刀切”,一禁了之、一拆了之,一律拆除、一律禁养,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不可取。


于康震:不该禁的不能禁,要科学划定禁养区。2016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中有明确的规定,坚决防止全区域、全流域、全海域的“一刀切”,盲目扩大禁养范围。该禁的要坚决禁,但要给予合理补偿。对于法律法规明确禁养的区域,养殖设施要坚决拆除;对在全民所有水域未依法取得养殖证的,养殖设施也要依法拆除。同时,要考虑养殖户的合法权益,要依法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


于康震表示,养殖户转型升级需要有个过程,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来规范水产养殖户提高绿色养殖水平。


于康震:现阶段水产养殖造成的环境问题是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解决同样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要给予一定的过渡期,不可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引导养殖户提高健康养殖水平,提升养殖尾水处理能力,实现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叫停水产养殖不能“一刀切”,同样,水产养殖对生态有负面影响的说法也不能“一刀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家寿指出,水产养殖与水环境污染之间不能简单划等号,不合理的投饵型养殖方式才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对环境不仅不会造成污染,对水生态环境还有净化修复的作用。


刘家寿:中国有很多大水面的水体,比如湖泊,在湖泊里,不用施肥,不用投饵,只是利用里面天然的饵料,比如浮游植物以及悬浮的有机碎屑,这种方式是把天然水体里的营养物质转化为人们需要的水产品,对水体是有益处的,对生态系统的健康、生物多样性的维护都是有好处的。


国际上利用湖泊中的鱼类控制和改善水质的案例很多,在我国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等重点湖泊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都通过投放鲢鳙鱼这些滤食性的鱼类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环境保护与水产发展如何取得平衡?于康震强调,在水产养殖上,我国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发展生态健康的水产养殖业。为此,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经国务院同意、专门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指导意见。


于康震:这次《意见》将改善养殖环境作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科学设置网箱网围、开展养殖尾水和废弃物治理等多项举措。同时,还重点强调要发挥水产养殖的生态属性,鼓励发展不投饵的滤食性鱼类和滩涂浅海贝藻类增养殖,开展以渔净水、以渔控水、以渔抑藻,修复水域生态环境。这都是《意见》所提出的具体措施。


来源:央广网


责编:李雪   王丽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