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黑龙江 > 正文

面对灾难的幽默如何化悲痛为力量

时间:2019-08-14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793 次

     连日来,台风“利奇马”自南向北,席卷我国多个省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在灾难中,人们如何恰当地表达,如何避免人为的“次生灾害”,成了公共舆论场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位知名男性艺人的做法,引发了激烈的网络争议。810日,他在微博中晒出了一段自己爬在电线杆上躲避洪水的视频,表情夸张,动作搞笑。有人认为,他是用幽默的方式提醒公众注意出行安全,但也有人发现,当时地面积水不多,艺人没有避灾的需要,况且“爬电线杆”显然不是正确的避灾方式。随后,该艺人删除了视频,但围绕自然灾害中幽默言行的讨论并未就此终止。

 

   幽默是人类的天性,即便是在惨烈的灾难中,很多人依然习惯作出幽默的表达。面对天灾人祸的打击,保持粲然一笑的能力,有助于人们缓解情绪,从悲伤中走出来,更加积极地投入灾后修复和建设。正因如此,在人类灾难史上,不管是无法预知和抗拒的自然灾害,还是战争、动乱等人为灾难,始终存在一种以幽默对抗悲情、以乐观对抗困苦的生存价值观。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灾难中找到幽默的触发点。身处巨大悲伤之中,莫名的调侃,夸张的搞笑,可能是伤口上的一把盐。对于准确评估灾难影响而言,过度的幽默也可能造成干扰,消解救灾工作的严肃性。灾难中可以幽默,但幽默理应适可而止。在任何情况下,严肃救灾与安抚受灾者才是舆论的主旋律。

 

那么,面对灾难,究竟应当如何恰当地表达幽默?

 

首先,灾难中的幽默应当以体恤灾情为根本,不能消遣他人的伤痛。正所谓,幽默是自己的,对他人的损失应保持高度敏锐和同理心。就在这次“利奇马”台风的新闻报道中,有媒体派出身材魁梧的记者出镜播报,并意外成为“笑点”,既让人忍俊不禁,又帮助受众感受到了台风的巨大威力。在这样的视频中,报道的出发点是善意的,而且记者冒着一定危险在风雨中播报,表达了亲身感受灾难的诚意。即便受众观看以后哑然失笑,也不会产生多少负面的舆情效果。

 

其次,灾难中的幽默应当以化悲痛为力量为追求。作家汪曾祺写过一篇散文《跑警报》,文章用幽默的笔触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师生躲避日军轰炸的情景。风声鹤唳的战争年代,西南联大保留中国高等教育火种的筚路蓝缕,竟然成了汪曾祺戏谑的材料?显然不是,文章结尾笔锋一转,似有千钧之力:(中华民族的)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汪曾祺在40多年之后回顾这段经历,显然是以乐观主义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艰苦抗战的决心与意志。

 

再次,灾难发生以后,无论是幽默还是悲痛,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流露。一方面,自然灾害难以避免,只有尽快从灾难的伤痛中走出来,才能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工作中,然而,谁也没有资格要求受灾者强颜欢笑,把祸事表演成喜事;另一方面,一味渲染悲情和伤痛,压抑正常的幽默和解嘲,也是对灾难的不恰当消费,众志成城的救灾氛围,并不是通过刻意为之的苦难渲染而造就的。不管怎样,灾难发生以后,比泪水更弥足珍贵的是笑对生活的勇气,对人性的尊重才是救灾治灾的根本。

 

媒介环境是拟态环境,传播学大师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人们如何认识灾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灾后形成了怎样的媒介环境。在这个人人都能参与媒介环境构建的年代,众声喧哗,任何一种声音都可能被意外地放大,成为影响舆论场的热点。

 

   一颦一笑总关情,面对灾难如何正确表达,又如何理解和反馈他人的表达,或是检验公众媒介素养的重要标尺。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李丹    王睿

相关资讯

  • 宕昌银河小区物业荣获省市物业管理行业多项荣誉

    城乡信息参考网:近日,召开的陇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暨住建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甘肃省物业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甘肃省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第二届五次理事(扩大)会议上。宕昌县新城社区......[详细]

  • 全民充“植”添新绿

    城乡信息参考网:近年来,宕昌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扎实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做好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营造全社会爱绿、植绿、护绿的深厚氛围,为“九......[详细]

  • 暖心服务让幸福养老触手可及

    城乡信息参考网:“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实施以来,宕昌县民政局联合第三方审计机构对项目的开展进行了线上线下跟踪督导。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