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产业“去产能”,而不是“去产业”,并非是要把这些产业“一棒子打死”,而是要在压减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做好提质改造升级的文章,将产业做精做强做绿。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环保督察的手段来追责问效,更需要地方转变观念、主动作为。
近日,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公开通报第二批8个典型案例,有的企业以“零排放”之名肆意排污,有的矿区旧账未了又添新账,有的地方对世界地质公园破坏性开采,有的治污设施却沦为“污染源”,等等。
梳理这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表面上看大部分是企业行为,实际上暴露出了一些地方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在环保利剑高悬之下,为何还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顶风作案”?这些问题的背后,是过去在一些地方长期存在、根深蒂固的“两张网”。
一张网是“落后观念网”,束缚了大脑。在一些基层干部的大脑里,还没有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对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原则认识不深刻、理解不准确、执行不到位。面对发展需要和财政压力,有些地方不谋划科学发展思路,不研究产业升级路径,不完善科学考核机制,不培育新的增长动能,仍然将旧产业、旧产能、旧工艺当作发展依靠。嘴上天天喊着“高质量发展”,脑子里却不思考研究,行动上不求改变,这其实是不作为的懒政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对传统产业“去产能”,而不是“去产业”,并非是要把这些产业“一棒子打死”,而是要在压减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做好提质改造升级的文章,将产业做精做强做绿。钢铁、煤炭、建材等产业,虽然是传统的排放大户、耗能大户,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做好工艺创新、产品创新、链条创新,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从而实现从规模型增长、粗放式增长转向绿色增长、高质量增长。
另一张网是“利益保护网”,捆住了手脚。环保问题在很多地方之所以久拖不决、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是背后有个别干部与不法企业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链,甚至甘于被违法排污企业围猎,吃人嘴软、拿人手短,面对违法行为不仅不较真碰硬,还当起了这些企业的保护伞。也有个别企业,耍弄暗中伤人的伎俩,对执法干部诬告、造谣,致使一些基层执法者产生顾忌,对恶势力望而生怯。不过,环保利剑高悬之下,容不得暗通款曲的勾连和藏污纳垢的保护,更不能放任个别企业恃强自大,凌驾于国法之上。
地方要发展,离不开企业的贡献。环保风暴不是打击所有企业,而是扬优抑劣,用环保标准淘汰落后产能、落后企业,用严格执法打击不法行径,从而鼓励更多的优秀企业创新发展、守法经营。从长远发展趋势看,生态环境是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地方污染严重、环境恶劣,试问哪个高质量的项目会选择落地?如果一个地方弹性执法、选择性执法,试问执法公信力何在、安心营商环境如何营造?如果那些弄虚作假、违法排污的企业大行其道,而严格落实环保标准、甚至优于环保标准的企业反而因成本增加造成效益减少,那又如何保障公正公平的发展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环保督察的手段来深挖问题、追责问效,更需要地方转变观念、主动作为。莫等闲,破除“两张网”!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 陈发明
责编:林夏 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