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52名村干部和合作社负责人都来取经
石塘村咋做休闲文章?
量身设计,带头尝试
空巢村变身山居人家
“粗茶高吟大风歌,淡饭平添乡情义”,一进这户人家,抬头就看见这副对联。“这是城里游客在我家吃完饭写下的。”南京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村的许红艳声音洪亮。
别看她才28岁,这个农家小院经她跟公公、婆婆整修改造,已经成了游客们入住、就餐的热门去处。正是周六,村子里游客多了起来,许红艳不光前后张罗,还亲自掂勺炒菜。
以前在城里打工,做销售,现在她辞职返乡,在自家院子里经营着“农家苑”生意,楼下是饭店,楼上是住房。
“出门靠脚走,种田靠天收”,在2011年之前,石塘村还是江宁区最偏远的山村。村庄只有64个老人留下来,是远近闻名的空巢村,人均收入不足一万元。2011年10月,南京江宁区结合石塘村实际,确定生态旅游与乡村风貌相融合的发展方向,后石塘村被命名为石塘人家。先后完成村内道路、绿化设施等建设,对现有民房进行了改造。村里河水潺潺,山峦、栈道倒映其中。白墙黛瓦、木格门窗,一派江南民居模样。
石塘村容村貌有了改观,但是距离富裕还很远。“想办农家乐可不容易。”石塘社区主任潘福林说,当时村里大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留村里的以老年人为主。就算有能力开农家乐,很多人也不愿意带头冒险:“村子虽然改造好了,但是如果没人来,开了农家乐也亏本”。
打开局面,得有人带头。村干部率先租用村民的房子开了3家农家乐,生意很红火,两个月赚了10万多元。看到有赚头,很多村民开始试着自己搞起农家乐,最初的3家农家乐村里也转给村民经营,慢慢地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陆续回来加入其中。
“当时村干部带头,街坊都在观望。没过多久,人气上来后,餐饮住宿供不应求,很多游客到村民家里找饭吃。”许红艳说,她看好农家乐的发展前景,跟丈夫商量后,决定辞职回到石塘村。她对三层小楼进行了装修取名“农家苑”。
“这一顿按人头也就三四十元,咱跟大酒店星级厨师比不了。人家来咱这,就是吃个特色。”提起拿手菜,许红艳的鱼、扣肉、时蔬小炒游客十分认可。
今天“五一”小长假,许红艳一下接到20桌的预订,为旅游团赶做团队餐。从2013年开业到现在,虽然只有三年时间,一年已有三四十万元的纯收入。到了旺季,许红艳家能提供11个房间,16桌客人同时就餐。现在不少游客打电话预订饭菜,住宿信息也挂上了各大旅游APP软件上。
用新视角,发掘自身潜力
唤醒“沉睡”的资源
最近,石塘人家迎来一批不一样的客人,他们不光要来参观,还要取经。9月1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带着全国16个省(区)贫困地区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发展愿望的152名村镇干部、合作社负责人来到江宁区通过“讲座+参观+实习+座谈”的方式培训,深入到农家乐进行现场实习,亲自参与农家乐的经营。
“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重任。”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副局长马洪涛介绍,我国许多贫困地区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生态、历史、文化等天然优势。但目前这些地区产业发展带头人少,产业发展方向不明,资源的价值没有被有效发掘,属于“富饶的贫困”。
在江宁区汤山街道孟墓社区郄坊村,门口的老式木制榨油机和浓浓的油香,是油坊的金字招牌。潘永宝靠着老手艺制作小磨芝麻香油和菜籽油,不少人一边围观一边排队购买。“这种手工作坊我们村里也有,可谁也没想过能靠这老手艺赚钱。”湖南省龙山县洛塔乡泽果村村支部书记雷小艳说。
跟雷小艳一样,让很多来学习的村干部印象深刻的也是这7个传统手工作坊(豆腐坊、粉丝坊、面坊、酱坊、油坊、糕坊、茶坊)。郄坊村以这为基础发展“七坊农家乐”农民创业基地,经营范围涉及餐饮、住宿、书屋、茶铺等,民间艺人现场制作,向游客展示农副食品传统工艺流程,同时销售特色产品。如今,汤山七坊已经名声在外,不少游客来现场购买手工艺品,有的还在网上提前订购。
马洪涛说,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外流,守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却没有发展能力,出现了“抱着金饭碗要饭”的现象,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他分析,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从业人员79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说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需求旺盛。用新视角、新需求去审视和发掘本地资源的价值,建立帮扶机制,加快唤醒“沉睡”的乡村资源,形成产业支撑,可以探索出产业脱贫的新路子。
在石塘人家,不少自动售货机都承包给特困家庭,每台机子都是一个就业点,通过就业增收逐步解决家庭困难。潘福林说,社区对一般家庭户进行创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对困难家庭户主要根据家庭的特殊情况,主要是因病致困的,社区会把村内的自助贩卖机和田园文化村的土地优先给他们经营。还给村民统筹补贴水电费,为特困户设立专项救助经费。
休闲农业发展粗放,时冷时热
急需用创意实现可持续
提到今后“农家苑”的出路,许红艳多少有些担心。“说实话,现在跟三年前基本一个样,没多大变化。”现在村子里很多农家乐进入了瓶颈期,更新速度缓慢,客源不够稳定,淡旺季明显。有些村民旺季回来经营,淡季继续打工,没有经营的持续动力,还缺少劳动力。拿许红艳家来说,餐饮住宿就靠着上了年纪的公公、婆婆加上她3个人打理,经常忙不过来。
石塘村开办的农家乐已达到135家,客栈37家,其他面馆、茶楼等28家,带动相关就业人员600余人。截至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4万元,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可是农家乐多了,同质化和恶性竞争等潜在的矛盾显现出来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拉客、喊客现象突出。
在社区引导下,村里成立了农家乐协会,民主推荐选举产生会长,就价格、服务理念、餐饮卫生与食品安全等方面协商达成一致,每年还进行内部评比,对游客的订单进行统一派单。
行业协会还邀请专家、饭店主厨定期进行厨艺、食品安全等培训,保证农家乐的菜品质量和用餐安全;建立网站和微信平台,设立宣传页面。游客可根据用餐环境、特色菜肴、就餐人数等不同需要进行选择,并网上付款、订餐。
目前,休闲农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存在基础设施滞后、产品类型不够丰富等问题,亟待国家出台明确发展方向、发展任务和政策措施的指导文件。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近日,农业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丰富休闲农业的产品业态,鼓励各地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车房车营地、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特色小镇等,提高产业融合的综合效益。
南京师范大学旅游系陶卓民教授说,传统的休闲农业表现方式以采摘和农家餐饮为主。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休闲农业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事等活动,必须运用创意改变现有状态,将创意农产品作为升级特色,提升休闲农业的体验。
“下一步打算做特色菜开发,打造吃住玩一条龙服务。”许红艳说,她觉得农家乐要想有长足发展,得注入新的风格。她比较看好离家不远的主打竹林风的望月湾民宿。全竹宴是望月湾的特色菜,88元一套,包括竹子、竹笋、竹蛋等。一年的营业额有200多万元,纯收入80多万元。
“要想立足,必须拉开层次,吃和住,游和玩都要从顾客体验去设计。”老板刘华说,他打算做个以竹文化为主题的客栈,给游客自由轻松的感觉。他正琢磨着健康、养生的发展路子,打造当地独有的“有机”“低碳”的养生餐,结合竹文化的定位,让游客欣赏竹林风光,住宿竹林小楼的同时,参与竹林的种植保护,把生产过程变成旅游体验。
责编:三丰 长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