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 > 正文

张立宽:解读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实施方案》

时间:2017-12-01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网 | 点击: 1620 次

城乡信息参考网讯:1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公布《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推动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下称“三弃问题”)取得实际成效,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有效缓解了能源供应紧张局面,对于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推动能源转型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清洁可再生能源如风光水能源的“三弃问题”也十分严重。据统计,2016年全国弃风量达497亿千瓦时,弃风率达18%;全国弃光量为70.4亿千瓦时,弃光率达11%;水电富集的云南四川弃水率接近40%,“三弃问题”饱受诟病。尽管如此,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不减,今年3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继续联合下发文件,要求电网企业组织申报第七批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项目。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化石能源所占比例达80%以上,由于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的高碳能源,高比例的化石能源结构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和资源承载问题,因此我国对可再生能源进行补贴扶持政策,是基于我国能源规划的整体发展需要而做出的具体保障措施。

 

令人欣喜的是,继《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实施方案》之后的11月14日,国家能源局官网发布《关于2017年前三季度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状况的通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弃水弃风弃光局面有所好转,可再生能源电力整体消纳水平逐步提高。弃水电量同比减少35亿千瓦时,西南水电水能利用率同比提高约2个百分点;弃风电量同比减少103亿千瓦时,弃风率同比下降6.7个百分点;弃光电量同比增加14亿千瓦时,弃光率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国家坚持不懈地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两年来对于煤炭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煤电企业防范产能过剩风险方面加大了力度,使得煤炭行业得到进一步瘦身、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煤炭价位高企、煤电行业的停建缓建、不批不建进一步减轻行业过剩风险,与可再生能源竞争上网的局面得到持续缓解。

 

本次《方案》对于三弃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方案指出,2017年云南、四川水能利用率力争达到90%左右,甘肃、新疆弃风率降至 30%左右,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弃风率降至20%左右。甘肃、新疆弃光率降至20%左右,陕西、青海弃光率力争控制在10%以内,其它地区风电和光伏发电年利用小时数应达到国家能源局2016年下达的本地区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或弃风率低于10%、弃光率低于5%)。

 

众所周知,“三弃问题”具有现实的客观性,主要是由于风光水能源具有分布与消纳的区域性矛盾、跨省区输电通道等客观问题。由于风光水能源富集于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用电负荷集中在东中南部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西北地区消纳有限,而跨省区输电通道这一瓶颈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另外,由于风光水新能源具有季节性的系统波动性等现实问题,再加上这些可再生能源短时间内井喷式爆发,使得“三弃问题”在较长时期内居高不下。笔者曾提出从电源、电网、负荷、技术、市场、政策等六方面实施“六轮驱动”,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从根本上实现新能源科学合理消纳,彻底解决饱受诟病的弃风弃光弃水难题,看来是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方案》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管理部门要及时总结解决弃水弃风弃光的工作成效和政策措施,并提出后续年度解决弃水弃风弃光的工作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组织评估论证后确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年度工作目标,确保弃水弃风弃光电量和限电比例逐年下降。围绕上述目标,《方案》提出完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机制、充分发挥电网关键平台作用、加快优化电源结构与布局、多渠道拓展可再生能源电力本地消纳、加快完善市场机制与政策体系等举措。

 

本次《方案》最大的亮点是将出台“配额制”消纳可再生能源。业内人士指出,此次《方案》首次正式提出《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及考核办法》,意味着酝酿多年的配额制即将出台。该措施是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关键环节,对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具有很强的保障作用。毫无疑问,配额制将使可再生能源消纳具有强制性,无论东部地区特高压受端省份吸收外来清洁电力的积极性,还是北方、西南地区扩大本地清洁能源消纳的积极性,均有望得到显著提升,对清洁能源的消纳将起到强力推动。同时,未来的配额制与绿证制度有望结合起来,对于补贴问题的缓解也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张立宽,男,汉族,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河北师范大学学士、北京语言大学双学士、澳门城市大学MBA。资深媒体人,光明网、经济网、中国网特约撰稿人,能源观察员、中电传媒能源情报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人民日报社京华时报国际新闻部主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刊《中国煤炭工业》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出版能源类专著5部,发表各类新闻报道百余篇。

 

 

责编:三丰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