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贵阳海关统计,2017年1~11月贵州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82.82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42.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7.3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国第4位,其中进口增速位列全国首位,贵州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此外,进出口商品在结构上也实现了升级优化,机电产品进出口所占比重大幅提升,特别是智能手机、电子穿戴等新兴产业商品进出口的快速上量,改变了贵州省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化肥、橡胶、轮胎、矿砂、硫磺等传统商品支撑的局面,为贵州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贵州省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以开放为引领,借助政策优势,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贵阳海关综合大楼
贵阳海关立足海关职能,紧紧围绕这一利好政策,深化改革创新,优化监管服务,多举措助推贵州外向型经济向更高更广阔的水平发展。
参与三互“大通关”改革
“信息互换、执法互助、监管互认”。近年来,贵阳海关通过三互“大通关”改革,口岸各管理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给企业带去了便利。此外,贵阳海关同有关口岸单位签署了共同推进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合作备忘录,实现执法合作、互认,设施设备共建、共享、共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贵阳海关监管
全力支持贵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贵阳海关成立中国(贵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工作小组,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了解企业需求,与有关部门对接完成“单一窗口”标准版准入。以专题培训会、座谈会等形式召集省内二十余家报关行进行培训,引导企业主动接入“单一窗口”服务平台,并邀请重庆等先进地区的专家到贵州省开展经验交流和指导。运行5个月以来,“单一窗口”模式申报已完成1637票,业务覆盖率达到30%。
筑牢综保区开放平台
综合保税区是贵州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平台和窗口。目前贵州有贵阳、贵安新区和建设中的遵义综合保税区三个综保区。贵阳海关主动跟进区内重点项目招商工作,加强海关政策指导服务,推出包括现场办公、24小时预约通关、特事特办、优先受理,外商投资企业相关手续简化等多项利好措施,帮助企业快速通关。根据综保区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贵阳海关借隶属海关功能化改造工作之机,通过机构调整,整合监管资源,在各综保区派驻专门机构实行一对一监管,形成“专业分工、各司其职、整体联动、互为补充”的新服务格局,有助于发挥三个综保区各自的产业与政策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助推国际物流通道建设
贵州现有一个一类航空口岸——龙洞堡国际机场,两个临时航空口岸——遵义新舟机场和铜仁凤凰机场,但铁路、公路口岸尚未实现。针对这一局面,贵阳海关继续加大对拓展国际航线工作的支持力度,通过做好进出境旅客人次监测工作,帮助临时航空口岸早日获批。
贵阳海关还积极主动对接重庆、广西、甘肃等海关及有关部门,签署了《渝桂黔陇海关、检验检疫支持服务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合作备忘录》,推进中新南向通道建设。将来通道打开后,贵州可南下直达北部湾出海,北上通过中欧班列直达欧洲,在物流环节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与此同时,贵阳海关借贵阳南站改造之机,大力推动铁路口岸建设,逐渐打造航空口岸、铁路口岸和公路口岸叠加的多式联运格局。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按照海关总署全国通关一体化的改革要求,贵阳海关从优化通关作业流程、优化税收征管作业方式、提高查验作业效率、提升查验异常处置效能、强化关企协作等方面提出14项工作内容和5项配套措施,确定了实施步骤和完成时限,使货物进出口通关时间大幅缩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前11个月,进口通关时间为13.8小时,同比缩短64.5%;出口通关时间为0.59小时,同比缩短77.39%。
为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贵阳海关还积极作为,落实“放管服”要求,设置行政审批“一个窗口”,仅保留8项行政审批事项;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无纸化覆盖率达到99.6%;打造智慧航空口岸,提升进出境旅客通关体验;实现辖区企业“一地注册,全国报关”;复制推广8项上海自贸区监管创新制度;推广“自报自缴”,覆盖率达到50%;研究确立贵阳海关“航空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多式联运”全新业务构架等。
助力脱贫攻坚
党组书记、关长沈扬,纪检组长李德宝代表贵阳海关向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二村捐助1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
贵阳海关通过支持贵州外向型经济项目落地,发挥项目的集聚带动作用,开展了一系列“惠民”活动,其中以帮扶右二村解决就业问题最为典型。右二村是贵阳海关开展精准扶贫的驻点,村民整体收入不高,不少青壮劳动力闲置在家。深入了解该村情况后,贵阳海关主动联系有用工需求的进出口企业,到右二村开展“招聘进村”、“送岗下乡”的“就业直通车”活动,为企业和右二村及周边村寨的村民搭建交流平台,解决企业劳动力需求与村民就业问题,实现了双赢。
责编:三丰 鲍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