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林区打造“旅农林”生态发展新样板
央广网北京5月17日消息(记者凌姝 刘璐)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神农架林区地处鄂西北,全区国土面积3253平方公里,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全区森林覆盖率达91.1%。为了生态保护,一条绿色的“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在神农架林区应运而生,从开山伐木到全面保护,再到实现致富,神农架搭建旅游、林业、农业联动发展产业链,带动农民致富。
在神农架木鱼镇青天村通往神农架景区的交通要道旁,一座双层的枣红色民族风情小院分外显眼,这家名叫土家山庄的农家乐主人是今年50岁的村民杨明华。从农家乐二楼房间的落地窗放眼望去,对面满目青翠碧绿,令人心旷神怡。
杨明华告诉记者,躺在房中看山看树的体验让农庄的房子不愁订,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里天天客满。
记者:景观房一晚要多少钱?
杨明华:三四百元,普通的房间200元。
记者:五一这边客人是满的吗?
杨明华:满了,前三天都是满的,最后一天大家都返程了。
可就在20年前,杨明华家农家乐对面的山头还是土黄松软的耕地,而他就住在那里,以伐木为生。
杨明华:20年前,这一块都是裸露的田地,全是土。老百姓也都是种玉米、洋芋、土豆。你看那些云雾缭绕的地方,包括对面山头的茶园,以前都是裸露的耕地。这里土地松软,没有办法固定,下一点雨就经常形成泥石流。
在神农架丰富的自然资源中,森林资源尤为丰富,储量占据湖北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当年村里90%的村民以伐木为生。伴随开山伐木而来的是诸多生态问题。1982年起,神农架相继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开始由资源消耗向资源保护转轨。2000年3月,神农架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
生态环境要保护,山里的人也要致富。2000年,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开始组织村民搬迁,当时靠伐木为生的杨明华一下傻眼了。
禁伐令一下,感觉天都塌了,经济来源没了,日子肯定要苦了,杨明华回忆道。
杨明华:我以前是个农民,主要经济来源就是伐木。2000年实行退耕还林,保护山林,在山上都挣不到钱了。
2000年,神农架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实行退耕还林。像杨明华这样的农民收入骤然下降,但转机也悄然而生。开办农家乐、种植茶叶、加工旅游产品,搬迁后借着神农架发展生态旅游,杨明华成了第一批做起小生意的人。
杨明华:我是第一家从山上搬下来开农家乐的。当时我自己有几万元积蓄,找银行又贷了三十几万元。那个时候都说万元户,我又贷了那么多款,是几十个万元户,当时有一些群众都为我担心。但是通过两年的时间做旅游以后,大家都转变了观点。两年也把贷款的三十万元还清了。
过去伐木时,杨明华早晨5点就开始工作,一次得背300斤木材,好的时候每天也只是赚40元,而现在,他的小饭馆旅游旺季一天就净赚1.5万元。如今,在神农架旅游景区路上开饭馆的杨明华,年收入20多万元。
近40年的“木头经济”被终结,作为生态屏障的神农架却在发挥更大的效益。
如今,神农架建立起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农业、林业等相关产业协同配套的产业链,叫“旅农林”生态产业链。旅游、农业和林业这三个产业互相关联、互相依存。无论是生态旅游业,还是农业、林业,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神农架的生态。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已经吃上了生态饭的杨明华更加开怀。
杨明华:山里面原来有一句话,“不管东西南北中,盯着青山不放松。”所有人都盯到青山,只有青山绿水,我们才有收入。以前靠山吃山是砍伐,现在也是靠山吃山,是保护。
生态美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旅游已经成为神农架的支柱产业。数据显示,2018年,神农架接待游客15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57.3亿元,对神农架GDP的贡献已超过50%。神农架林区文化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周文合告诉记者,从2010年起,神农架林区便出资让经营农家乐的老百姓走出去免费学习先进经验,为生态旅游提档升级。
周文合:老百姓有的时候服务意识差,光热情也不行。首先,我们通过老百姓走出去,让他们出去学习,去年走访了浙江桐庐地区、陕西的袁家村等发展好的地方;第二,我们还引进老师来讲课,像三峡大学、湖北大学等,都是旅游方面的老师。
保护生态,牺牲的可能是近期的现实利益,得到的却是长期的优势和价值。周文合说,旅游业在神农架GDP的占比已经达到一半以上,在神农架林区中每10人中大约就有2到3人端上了生态旅游的饭碗,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也同样受益。
周文合:老百姓有吃的有喝的,自然不去破坏山林,有经济收入了,不去山上搞药材果实了,自然就是对生态的保护。
来源:央广网
责编:林夕 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