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 > 正文

朝阳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打造特色名片

时间:2019-10-29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网 | 点击: 1188 次

“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国际科技文化体育交流区、各类国际化社区的承载地、创新引领的首都文化窗口区、大尺度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以及高水平城市化综合改革先行区。”随着新版北京城市总规的落地实施,朝阳区迸发出新的发展活力。 2018年以来,朝阳区以“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为主攻方向和发展要求,对朝阳区未来发展方向精准定位。一年多来,朝阳区突出文化引领,建设“文化强区”;扩大开放程度,加速国际化步伐;夯实生态底色,构建“两环六楔、五河十园”区域绿地空间结构,朝着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和谐宜居国际化城区稳步迈进。

 

多彩文化都会

 

实验区引领全国文化产业

 

创新发展

 

国家文创实验区是文化产业领域改革创新的综合实验区,是国家文化产业政策落地和创新的试验田,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探索路径、作出示范。

 

目前,实验区已形成先行先试、集成创新的政策体系。文化消费试点、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影视及文化产品保税、“蜂鸟企业”外籍人才引进等政策在实验区率先落地。区级层面,2018年出台了促进实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50条”,涵盖品牌提升、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知识产权等15个领域50条具体政策条款,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促进体系。今年6月,北京文创四板培育基地落户实验区,进一步促进文化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拓宽中小微企业股权和债权融资渠道。

 

完善的政策体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选择落户朝阳。据统计,截至2019年5月底,实验区内文化企业注册数达到3.48万家,较成立之初新增文化企业约2万家,上市企业(含新三板)已达76家,引进央视频、时趣互动、果壳网、漫奇妙等一批重点文化企业落户。2019年1-5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749家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实现收入438.4亿元,占全区文化产业收入的52.8%,占全市文化产业总收入10%。

 

老旧厂房转型升级

 

形成“朝阳实践”

 

随着城市功能转型升级,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推进,朝阳区高度重视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大力推动城市风貌提升和产业升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798艺术区为标志,朝阳区老旧厂房的文化再造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探索和提升转变过程。

 

据介绍,经过多年探索,朝阳区已经初步探索出工业遗存转型的4种模式——艺术家自发聚集发展、政府提供管理服务的“798模式”;产权方与专业机构联手打造的“751模式”;政府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朝阳规划艺术馆模式”;在政府引导下,由国有企业组建新的运营团队进行整体改扩建的“莱锦创意产业园模式”。一批运营成熟的园区实现了运营模式、管理团队、园区品牌等方面的输出和推广,例如郎园、尚8、爱工场、北服时尚产业创新园等以“一园多点”模式,在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建立了连锁园区或合作园区,实现了园区品牌和模式的输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2018年8月18日,朝阳区发起成立了全国首个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2019年6月15日发起成立了国际文化产业园区联盟。在老旧厂房转型升级上,朝阳区的探索实践为全国老旧厂房改造转型发展文创园区提供了经验借鉴。

 

大运河古风旧貌

 

恢复成效初显

 

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段)在朝阳包括通惠河、萧太后河,以及坝河三大水系。近年来,朝阳区一直坚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恢复古都历史风貌,传承大运河历史文化。

 

作为通惠河畔的重要历史景观,神木厂历史景观的修复建设初步成型。“按照设计,这处历史景观的修复建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在神木厂遗址建设神木保护廊房,并在廊房西侧建设《神木谣》碑御碑亭,南侧建设皇木博物馆,展示金丝楠木和大运河漕运等有关历史文化。”朝阳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神木谣》碑已迁移到位,御碑亭和神木廊房整体工程已完工,神木廊房内部展陈工作也已完工。下一步,将启动皇木博物馆的建设,预计明年完工对外开放。”

 

同时即将动工的还有平津闸和永通桥的修复工作,恢复古闸口和古桥风貌,两处遗址修缮后,都将为百姓了解漕运历史文化,提供佐证。此外,萧太后河辽文化展览馆目前也在改造设计中,完工后,百姓可在这里通过静态展陈、纪录片等多种形式了解萧太后河的历史变迁过程、治理情况,以及相关的故事传说。

 

“15分钟文化服务圈”

 

逐步完善

 

朝阳区持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区群众文艺团队数量较“十三五”初期增长率达到12.4%,建成并挂牌30个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民俗文化活动基地,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个,每年开展公益性演出活动4700余场,每年为特殊群体组织开展文化演出和文化活动1000余场。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朝阳区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据了解,目前全区建成覆盖城乡的“区—地区—街乡—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其中区级5个,地区级45个,街乡级43个,社区(村)级文化室513个,街乡、社区(村)文化活动室实现100%覆盖。

 

朝阳区充分撬动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其中,朝阳特色的“城市书屋”项目打造品质化公共阅读空间,通过与园区、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合作共建成25家城市书屋,年底建成30家,仅2018年就开展活动300余场次,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达1900万余人次。如今,朝阳市民走出家门15分钟内,就能读书、看演出、看展览、参加文艺活动,“15分钟文化服务圈”日趋完善。

 

此外,作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朝阳区一直致力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积极组织优秀的文化项目和文艺团队“走出去”,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今年朝阳区品牌文化项目“漂亮的兵马俑”在新西兰首都惠林顿进行展览,吸引了10余万参观者。非遗项目“幡鼓齐动十三档”中的舞龙舞狮团队在希腊帕特雷嘉年华活动中精彩亮相,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同时,朝阳区先后举办了潮流音乐节、北京新舞蹈国际艺术节、九门爵士音乐节等30余场中外交流演出活动。今年8月至9月举办的NEW ERA青年电影季展映活动放映中外交流影片90余场次,惠及10万余人次。

 

国际化和谐城区

 

擦亮“高水平开放”金名片

 

CBD是北京对外开放的第一站,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商务中心区。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聚集发展,是北京发展国际贸易的闪亮名片,也让朝阳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从传统工业基地成功转型升级为开放型的高端商务区,北京CBD建设发展的最大基础、优势和特征就是国际化。据统计,CBD中心区已经聚集了超过4000家外资企业,拥有国际金融机构百余家,占全市的70%。根据2017年世界商务区联盟发布的《全球商务区吸引力报告》,北京CBD排名全球第九、中国第一,已成为具有世界水准的国际会议目的地、外资机构进驻中国的首选地、信息国际传播的枢纽、华语时尚文化传播中心及国际时尚文化地标。

 

目前,北京CBD已经基本形成以国际金融为龙头、高端商务为主导、文化传媒聚集发展的产业格局。未来,以建成国际一流商务中心区为目标,朝阳区将依托周边驻华使馆、国际组织、商协会、国际传媒机构等资源,朝阳区发挥北京CBD的国际优势,构建开放发展的新格局,打造首都高质量发展推进器、高水平开放新地标。

 

打造国际研发创新集聚区

 

经过近二十年的积淀,中关村朝阳园正在成为朝阳国际化发展的新看点。朝阳园规划面积为26.1平方公里,其中,电子城东区、西区、健翔园、望京地区(含大望京)为基本建成区,北区及垡头中心区为集中新建区。如今的朝阳园已经吸引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家跨国公司投资入驻。

 

目前,电子城东区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区,聚集了ABB、斯伦贝谢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同时还有360、京东方、超图集团等具备国际水准的民族企业。电子城西区是国际电子通讯总部及研发中心的聚集地,聚集了施耐德、爱立信、安捷伦科技等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及研发中心,以及爱慕公司、叶氏集团、东方国信等一批高科技民营企业总部。大望京科技商务创新区重点支持“互联网+”、科技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健翔园分布着中科院14个科研院所和10个重点实验室,为国际科技活动和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作为朝阳园未来最重要的产业承载空间,电子城北区正在深化区域规划研究,并加快推进国际人才公寓、国际医院、国际学校、未来论坛永久会址“三国际一未来”四大功能性项目,进一步强化北区公共服务中心职能,全方位营造适合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发展、生态宜居的类海外环境,在全球范围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企业家等高精尖技术创新人才及团队到园区创新创业。

 

亚投行总部入驻奥林匹克公园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总部永久办公场所落户奥林匹克中心区。据了解,亚投行总部永久办公场所暨北京亚洲金融大厦即将交付使用,亚投行、国家主权基金、政策性银行拟先期入驻办公,朝阳区对外开放又打开了一扇窗。 包括亚洲金融大厦在内的5座新楼宇陆续上市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计划引进知名国际机构、跨国公司总部,重量级国际文化和体育组织、国际协会和联盟等国际要素资源,拓展政治、经贸、文化、体育、科技等不同邻域的国际交往;同时打造“中国服务”品牌,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此外,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临近,作为世界上首个“双奥园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还将传承发扬奥运精神,向社会发布3大类“高精尖”产业应用场景需求,推进“智慧奥园”建设,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冬奥会筹备和赛事保障工作的服务水平。

 

绿色宜居空间

 

一张蓝图铺开生态格局

 

朝阳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对表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以全区一盘棋的思路,加快推进完成万亩造林任务,逐步建立起“两环六楔、五河十园、多廊交织”的绿色空间格局。

 

“两环”即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六楔”即区域内六条楔形绿色廊道。“五河”即流经朝阳的清河、温榆河、坝河、通惠河、萧太后河。“十园”即朝阳区域内现有或规划在建的十处公园,包括奥林匹克公园、朝阳公园、平房郊野公园、朝南万亩森林公园、温榆河森林公园、黑桥公园、东郊森林公园、金盏森林公园、金田公园、黑庄户农业休闲公园。

 

“两环六楔、五河十园”促进了全区绿色空间结构的逐步完善,进一步提升了朝阳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截至2018年年底,朝阳区森林覆盖率达22.35%,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2.6%,均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

 

郊野公园打牢绿色底板

 

从地图上看去,大面积的郊野公园就像一个地区的绿色底板,改变着区域生态环境。近年来,为给中心城区市民打造休闲游玩的后花园,朝阳区在四环、五环路之间布局建设了23个郊野公园,打了一场漂亮的郊野公园建设攻坚战。23个“大尺度公园”总面积达到1526.67公顷,推动一道绿隔在朝阳版图上贯通形成闭环。

 

如今,这场轰轰烈烈的攻坚战又有了“续集”:2018年开始,朝阳区陆续在一道、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再建设17个郊野公园。这17处“大尺度公园”,空间大多是疏解拆违、旧村腾退而来。如崔各庄乡黑桥村腾退后建设的黑桥公园,批复面积达122.53公顷。郊野公园遍布朝阳,成为镶嵌在城市里的一颗颗“绿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见缝插绿营造小微公园

 

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全要素小区建设、背街小巷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宜绿则绿、见缝插绿,朝阳区打造了数以百计小微公园。2017年建设了松榆里公园、枫竹园等23个小微公园,2018年建设了左安路小公园、官悦欣园A区北侧绿地等22个小微公园。小微公园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丰富主题,完善设施和功能,推动朝阳区公园建设从“绿起来”向“美起来”发展,市民更愿意亲近。

 

朝阳区还在动员全民推进绿化建设上下功夫,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新风尚。统计显示,近五年,通过广泛动员,朝阳全区共有226万人次以各种形式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植树近860万株,建成互联网+朝阳义务植树基地,创建首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4处、花园式单位61个、花园式社区41个。

 

 

责编:鲍群华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