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乡村解决方案——评《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与舆论监督研究》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论及乡村振兴重要意义如是说。事实上,广大乡村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特有功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建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事关美丽中国建设成色,事关乡村全面振兴,事关几亿农民兄弟的获得感幸福感。
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乡村解决方案——评《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与舆论监督研究》
有鉴于此,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焦德武博士把农村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形成专著《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与舆论监督研究》,力图在学术层面关注农村环境及其改善路径,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新时代新农村贡献智慧力量。在我看来,读者可从这本书获取以下信息。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乡村解决方案。“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在广大农村地区,涵育了山水林田湖草,滋养了大量的动植物,人与自然有着亲密的关系。然而,近年来,农村出现了水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情况,山清水秀的农村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显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需要看到,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通过大众传媒让老百姓知晓危害、把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转化为行动自觉,正是作者写作此书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出发点。
为“30·60”双碳目标顺利实现贡献力量。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步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面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重、难度大、挑战多,迫切需要广大农村地区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在这方面,广大农村地区大有可为、必定大有作为。
为构建农村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提供思路和方向。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强化社会监督”“发挥各类社会团体作用”“提高公民环保素养”。环境保护中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十分重要和必要。对于农村环境治理,靠单一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形成广泛的群众参与机制,强化社会力量对环境污染的监督。尤其是当前社会化媒体时代,群众的表达和反馈渠道畅通,可以充分发挥群众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通读这本专著也发现,构建环境信息的科学传播体系十分重要,有助于提升群众环保素养,推动群众理性参与环境治理。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如何让广袤的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创新创业的沃土,我想,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必不可少,因为这事关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广大农民朋友最直接最现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焦德武博士的《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与舆论监督研究》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纵览本书,尚存一些可以推敲、打磨、深化、延展的地方,期待作者有更深入的研究成果出版,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作者:董战峰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责编:李丹 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