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鲁臻(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研究员)
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高度普及的“微时代”,微视频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自我的一种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近年来,指导学生拍摄制作微视频的实践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青睐,为信息时代下思政课创新创优积累了宝贵经验。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学生摄制的微视频在类型上较为单一、随意性强,甚至出现形式与内容凿枘不投等情况。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从课程内容逻辑与影像表现形式相统一的理论层面加以指导,使其能够善用多种微视频形式来匹配不同维度的选题。下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课”)为例加以说明。
一是善用“微百科”类视频。纲要课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增其识”,使学生全面掌握、全景式了解近代以来党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基本史实。其中的有些内容虽是基础知识,但由于涵盖时空跨度较长或涉及人物事件复杂等原因而不易明了。
“微百科”则能较好地应对这一问题,即借助影音素材、三维动画技术等手段使复杂的史实变得一目了然、易于理解。例如红军长征这一知识点,借助三维地图与CG技术加以视频化全景展现,肯定要比图片与文字的静态讲述更能使人印象深刻。“微百科”最主要的优势在于“知识秒懂”:把语言文字资料转化成生动、形象的视觉元素,从而在短时间内将概念的内涵外延、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生平经历解释清楚,提高信息“入眼、入耳”的效率。因而,制作这类视频也能增强学生搜集与综合资料的能力。但其局限在于,多为描述性或者介绍性内容,比较缺乏感染力与思辨性。
二是善用“微电影”类视频。纲要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动其情”,增强学生对党史国史上革命先烈和英雄事迹的感性认知以激发其爱党爱国的情感。要引发这种情感认同,最佳途径不是描绘或者转述,而是亲身演绎与情景再现。
“微电影”在这方面正是不二之选,即让学生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去体验与感受诸如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一大代表的欢欣鼓舞以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无数共产党员的默默付出等党史国史上的动人场景。“微电影”最主要的魅力在于“角色代入”:能够营造出强烈的历史现场感和亲身参与感,从而使表演者与观看者产生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使思政教育真正“入心”。但由于“微电影”一般只能展现少数的场景或者情节片段,因而承载的信息量有限,且信息碎片化特征较为明显。
三是善用“微纪录”类视频。纲要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解其惑”,分析、解读党史国史相关的疑难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等等。这类问题通常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与逻辑复杂性,需要具有相当的历史知识作为理解基础。
“微纪录”便可运用于此,即在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与影音素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分析、解读某一问题,并使这个原本较为抽象的过程具象化、可视化,从而降低理解门槛。“微纪录”的特点在于“微言大义”:需要学生聚焦某一疑难问题展开“深描”与“特写”,并由小见大,得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制作这类微视频最能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是思想政治观点真正“入脑”的有效途径。但正因如此,其难度最大,感染力与趣味性比之前两类视频也略为逊色。
四是善用“微记录”类视频。纲要课的最终目标是要“正其行”,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外化于自己的行为。例如,在现实中怎样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怎样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怎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
但对于这些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只能闻其言、未能见其行,学到的就只能是应该如何,而非实际如何。“微记录”(即“VLOG”)在这方面便可派上用场,让学生通过影像日志,记录自己在现实中运用所学知识或者理论来看待、应对相关问题的过程。比如用视频记录参观党史纪念馆的感想与收获、记录自己如何回击网上诋毁革命英烈的言论、记录优秀传统文化对自己影响的点滴等等。“微记录”的最大价值在于“行之可见”:用学生自己的现身说法,使思政课的知行合一变得更加直观清晰和有迹可循。但其局限在于,视频内容主要围绕学生自身行为展开,易于出现偏离主旨或者娱乐化成分较多等问题。
当然,上述讨论并非意在给微视频严格地划分“楚河汉界”,使其在思政课运用中“泾渭分明”。多种形式的交叉融合也比单一类型的微视频更加灵动。但应该看到,思政课“知、情、意、信、行”不同维度的内容及其要求,确实使不同维度的选题各有其特点。不加思考地随意选择微视频类型,就可能导致事倍功半。比如“知”方面的选题,若主要采用“微电影”的形式,便会影响信息输出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又如“情”方面的选题,如主要采用“微百科”或“微纪录”的形式,就会大大削弱视频的情感张力。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善于根据选题精心择取各自适宜、匹配的微视频形式作为主要载体,如此才能真正地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激活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
(本文系2020-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0GJJG307]阶段性成果、华北电力大学“现代信息技术驱动的思政课教学创新实践”系列成果)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责编:李旭 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