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在山村生活,夜晚总会显得有些冷清,于是我们几个孩子总喜欢三三两两地挨在一起,仰望星空,追寻童年的无限乐趣。
那时,我们老是坐在村口的那排老桂树下,闻花香,听流水,寻月亮。记得那时山村夜间时常断电,但对于我们来说,这都不打紧,只要天空中那轮圆月亮着,便有了快乐的源泉。
我们看月亮缓缓地升起,澄澈明亮,升到树梢,在草地种下缕缕光点,躲进了茂密的叶间,忽闪忽现,最是神秘;我看着她升到山岗,和谐地映在安静的溪水上,没有人物,没有故事,一曲悠扬的山歌足以让我们想象;我们看她升到了天空,那是我们心中的远方,月华泻地,童心飞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样的夜月我们最能入梦。那时,我知道,月亮在渴望的远方。
后来,我在外乡求学时也时常寻月。中秋时节,异乡异客,当我觉得孤独无助的时候,我就会去追那一轮熟悉的圆月。可无论我怎么变换位置,总觉得她一直都在南山边故乡的方向。我似乎能看到母亲升过的炊烟高过了山岗,和着这弥漫思念,为我投影了一处慰藉游子的良方。那时,我觉得,月亮在遥远的故乡。
前几年,我也在德令哈的沙漠上仔细端详过月亮。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等候,一轮满盈而又皎洁的月亮便缓缓地升起。这一切都来得那样突然,似乎落日刚刚还在大漠孤烟中游走,如今已是月亮的天下了。我从没见过如此圆润,如此浩瀚,如此温柔又跟人这样贴近的月亮。她仿佛就在我的帐篷边上,像一盏巨大的夜灯,那种难以描绘的美满和难以比较的淡然足以抵消一切的疲劳,为我旅途挑读增添了许多新奇和浪漫。那时,我深信,月亮在咫尺的身旁。
随着年岁增长,书读得杂了,去过的城市多了,听的故事也丰富了,对月亮的理解也不再是那么的单一了。无论是杜甫“露从今日白,月是故乡明”的惆怅,还是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哲思,月亮总会在合适时间出现合适地点。她可以在唐诗宋词的经典名句中诗情画意,也可以在文治武功的江山岁月里指点迷津;可以在灯火阑珊的孤独之处诠释寂寞,也可以在繁花似锦的霓虹之下演绎深情,这些都不过是我们的心境变化不同罢了。
世间沧海桑田,月亮总是遵循着自己的轨迹,优雅地点缀着让人捉摸不透的天空。我们赏月,我们望月,我们寻月,都是我们用童年、用青春、用往事、用伤痕谱写出来的一首最记忆深处的歌,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人生如月,阴晴圆缺,原来月亮一直都在我们心里,藏在那个关乎年轮、关乎追寻、关乎信仰的时光最深处。
(作者:朱德康,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校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光明网
责编: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