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卫生 > 正文

精神卫生领域面临“人才荒”,短板要早补

时间:2022-12-10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网 | 点击: 18458 次

作者:朱昌俊

 

“全球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过去几十年一直在增加。到今年,全球精神疾病(覆盖面)已经超过了10亿人。”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给出这样一组数字。在精神疾病多发的背景下,精神卫生领域“人才荒”的问题日渐凸显。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精神科医生数量达6.4万人,只占全国医师数量(428.7万人)的1.49%

 

从这些年学界和医疗行业的发声来看,日益增长的精神心理疾病治疗需求与相关医疗资源不足的矛盾,很早之前就存在了。有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仅5万余人,缺口超10万人。近两年,有数据统计,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睡眠障碍等问题,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需求进一步显现,强化相关医疗资源和人才供给,更显必要性和紧迫性。

 

按照专业人士的看法,精神科是内科分支中最难的学科之一。鉴别诊断复杂(要首先排除多种器质性病变),标准不完全统一(病人症状各异,转归复杂),临床治疗方案的权威共识短缺(学科起步晚,药品研发慢),意味着专业人才培养对于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教育资源的投入要求都是非常高的。这是精神科医生数量相对其他领域更显不足的一个客观原因。但也正因为此,对于精神科医生的培养,更需要有与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投入与重视力度。

 

有全国人大代表在提交的相关建议中就指出,目前我国精神心理学方面的医学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高校医学专业未将心身医学纳入主课。据其统计,“我国现有精神卫生专业的医学院校有28所左右,但招生量很少,且没有一所医学院校开设精神卫生护理专业”。如此就导致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力度严重不足。可见,要增加心理医生数量,首先要在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有相应的改革。如专业设置,教学资源的保障,都要体现出对精神卫生教育更多的重视。这是缓解精神科医生不足最基础的一环,必须要尽快弥补短板。

 

这种重视,仅靠高校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近年来教育部门针对社会反映强烈、关注度高、岗位吸引力相对不足的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儿科学等部分紧缺专业,明显加大了支持力度。并鼓励和支持举办医学教育的中央部门所属院校和部委省共建医学院校加强相关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在这个过程中,将精神卫生专业也一同纳入支持发展的范畴,鼓励高校增设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的确值得考虑。近年来,国家明确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这实际给精神卫生等紧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理应抓住机会。

 

此外,人才培养只是临床医学发展的一环,在实操层面,也要求医疗机构要根据实际需求开设更多的精神科门诊。去年3月,国家卫健委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中就提到在2021年底前,试点地区4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这项试点工作应该加速推进,及时扩大到更多地方。

 

应该看到,医学院的人才培养动力与医疗机构对人才的需求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精神卫生专业的毕业生有不错的就业和待遇,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相关专业,也能够提升高校办学的动力;另一方面,相关专业人才的供给力度加大了,医疗机构开设相关门诊也就有了“源头活水”。所以,只有这两个方面同步动起来,才能促进精神健康医疗行业的良性发展。

 

总的来说,精神卫生人才的缺乏,还是反映出社会对于精神卫生疾病的认知还存在不足或偏差。进一步推进相关医疗科普,提升全社会对精神卫生疾病的科学认知水平,也是促进相关学科发展和医疗人才保障水平提升不可或缺的一环。当然,临床医学的发展及其资源、人才的补强必然有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但过程越复杂,越应及早应对。(朱昌俊)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责编:王浩      陈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