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西 > 正文

城乡联动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3-01-09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网 | 点击: 482 次

张煜钰

 

 

 

进入“后扶贫时代”,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城乡联动促进乡村振兴预防贫困群体返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乡联动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而新型城镇建设又是城乡联动的重要载体。以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推动城镇化质量提升形成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甘肃省城乡联动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为例,提出三点建议:按发展需求分类施策,精准解决乡镇突出问题;综合规划生态资源,建设发展田园综合体;鼓励青年回乡创业、企业家“衣锦还乡”。

 

一、引言

 

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割裂城乡联系,最终必然导致城乡关系的不协调,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推动城乡截然分野到融合发展的转变,将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福利,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协调可持续,实现城乡平等与社会和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改变过去小城市发育不足、数量多但规模严重偏小的城镇等级体系,以小城镇作为城乡联动发展的载体,以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推动城镇化质量提升形成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经过八年的持续奋斗,我国脱贫攻坚也如期取得重大胜利,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但是,绝对贫困在统计意义上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我国贫困治理的结束。进入“后扶贫时代”,如何解决好较为隐蔽的相对贫困,让脱贫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二、中国城乡联动发展的历程

 

“联动”是一个机械动力学名词,“联动”过程中,高一方的能级将动力传导至低一方能级,并引致低方能级的变化,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先动方处于主导地位,后动方处于从属地位。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低一方所有的能量不断增加,它的能级层次会逐步上升。从短期看,城乡联动是指城市对农村地区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中国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由来已久,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一方面,城市与农村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上具有历史性差异。农民的生产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严重,生活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长期偏向城市的倾斜性政策引致了城乡间和工农间的巨大差别,使农村、农业和农民处于相对贫弱和被动的状态。

 

长期割裂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差别持续扩大,农村贫弱,城乡间的能级层次具有较大落差。农村低下的人力资本禀赋和科技水平,决定了大多数农村还难以自主站在同等能级层次与城市进行平等式互动。因此,在当前的背景下,只有通过以城带乡式的联动发展,才能帮扶农村增强“造血”能力。

 

三、城乡联动与新型城镇化

 

(一)城乡联动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城乡联动与新型城镇化都强调城乡间的优势互补,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乡村振兴。要想实现新型城镇化,必须打开“城门”,促进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保证城与乡在联动发展中资源和能力的互补,形成城乡分工合作体系,进而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另一方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市群的重要地位不断突出。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城乡联动可以发挥大城市群的动力牵引作用,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二)以城镇建设作为城乡联动的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背后,是小城市发育不足、小城镇数量偏多且规模严重偏小、产业价值链短缺的局面。与此同时,大城市所吸纳不了的大量务工农民通常不愿返乡务农而滞留于以县域经济为主的新型城镇,既是遵循市场规律的普遍现象,也反映出县域的新型城镇是一处人口密集、产值较低但具有充分发展潜力的区域。不完全的城镇化局面,阻碍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习主席在2020年于南京市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县域为重要载体拉动城乡联动,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提升人民收入和应得的公共服务水平,提振乡村经济。这表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以城市单核发展为特征的城镇化逐步转向城乡联动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然成为了城乡联动的重要载体,当前国家发展乡村的逻辑仍是通过工业化推进乡村城市化进程,但考虑到外部资本很少进入农村地区,所以农村更多做的是新农村建设、特色农村建设等政策性的扶贫建设,走的其实也是先工业化再城市化,然后以城市反哺农业的道路。那些优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地区,往往存在三种不同的身份:

 

其一,本身就毗邻中心都市区的郊区。推进发展的着重点就在于如何在有效吸纳城市产业转移并提供足够的配套工人、资金、产业链条件,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承接中心城都市功能的扩散,表现为并不独立于大都市而是整体被充当为扩大的城市的一部分;

 

其二,对于原本就远离中心城且已经独立为县级市或县城的行政区划。在大力扶持他们蜕变为中小型现代城市的同时,应当着眼于缓和地区间发展错配的不平衡问题,此时除县城以外的县域小城镇应该随着县城功能的转变走上特色服务业或工业的道路,并和縣城融合形成小都市区;

 

其三,本身密度较高且较难自发走向都市区化的小城镇。可通过剔除发展质量较低且人口结构处于收缩状态的小城镇,依托乡镇合并的行政手段扩大小城镇的市场服务范围,打通县域层面的“生产—流通—消费—分配”格局,提高发展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甘肃省城乡联动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甘肃省的城乡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所占人口比例高,根据甘肃省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8.49%。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大,2019年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2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8.9元,农村整体发展呈现落后态势。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构成看,2019年经营性收入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44.9%,因此,经营性收入的增长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甘肃省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承载着500多万人的脱贫任务。据甘肃省扶贫主管部门统计,由于病痛、自然灾祸、子女上学、婚丧嫁娶和举债等情况,导致正常年景下每年约有10%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甘肃省在城乡联动发展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需要时刻预防贫困群体再度返贫。

 

(一)按发展需求分类施策,精准解决乡镇突出问题

 

根据甘肃省乡镇的实际情况,将乡镇分为人口众多型、农业主导型、特色保护型、生态涵养型、空心撤并型五大类。人口大镇应科学认识人口发展趋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严控建设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冲突。农业主导型乡镇主要是指位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域内耕地面积比重大,且在农业发展优势突出的乡镇,如定西市安定區的马铃薯产业。特色保护型乡镇主要是指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如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和兰州市榆中县青城古镇。生态涵养型乡镇主要是指位于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度较高的乡镇,以及资源枯竭后需生态修复的乡镇,主要典型为白银市、玉门市、红古区的乡镇。空心撤并型乡镇主要是指资源禀赋不足,区位条件较差,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乡镇。这类乡镇在甘肃中部的农村很普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综合规划生态资源,建设发展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是城乡要素双向配置良好循环的重要纽带,也是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联动发展的有效载体。甘肃的农业极具特色,张掖等地更是风景宜人。同时,田园综合体建设主张因地制宜,可以充分利用甘肃省少数民族聚居地丰富的民族民俗人文资源,发挥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的引擎力量,为巩固脱贫减贫成果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打造田园综合体可以跨越化利用农村资产,构建观光农业、循环农业、农事体验,坚守农村田园生态风光,延长农业产业链。另一方面,打造田园综合体也有利于打破甘肃城市和乡村的壁垒,通过鼓励城市居民来乡村消费,真正做到城市反哺农村,实现甘肃城乡统筹、融合、齐步发展。

 

(三)鼓励青年回乡创业,企业家“衣锦还乡”

 

一二线城市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相对而言,在农村创业有着更低的成本、更低的风险和较弱的竞争。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在广阔的天地中一展抱负的同时,还能促进乡村振兴。针对青年大多向往城市的现实情况,需要乡村政府提供税收补贴和创业保障支持,也需要城市开放市场准入限制,并创新金融衍生物,提供普惠金融的信贷支持,甚至是给予优待,以吸引青年返乡报效。

 

另一方面,传承好乡风文明,挖掘本地文化,在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特色植入新的文化元素,留住乡愁。在村镇中建一个精神地标,如祠堂、雕塑广场等公共空间,对村镇发展有重大贡献者可立碑扬名,达到满足外出创业的优秀企业家精神需求的目的。同时培育良好的营商环境,厉行良法善治和良政宽容之道,对待企业家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通过以上两个方面鼓励企业家“衣锦还乡”,通过无偿捐献或投入资本的方式带动乡村振兴。涵养“雁归生态”,促进人才、项目、资金、技术反哺农村。

 

五、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必须认识到城市发展的有限承载力。近年来,我国部分官员一味追求政绩,乱占耕地,盲目建设开发区,导致城市空间开发和人口聚集过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必须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注重乡村繁荣,以城带乡。新型小城镇建设作为当今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是吸纳就业、承接产业转移和提振地方经济,巩固扶贫成果和提高居民福利的主战场。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承接了以往以工哺农的后工业化发展思路,更着眼于城乡联动以及背后的区域协调思路。这反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追求高质量发展所需要完成的制度建设与生态保护。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来源:互联网


责编:钟静       李珣

相关资讯

  • “热辣滚烫”战首季,蓄势赋能打造铸管领航

    城乡信息参考网:连日来,新兴铸管武安本级全面吹响奋战集结号,铆足干劲忙生产、赶订单,以昂扬奋进的精神不负春光“加速跑”,奋力实现首季开门红。铸管单元作为主要生产工序,一场“热辣滚烫”的奋战屡创佳绩,在......[详细]

  • 观摩学习共进步 交流探索促提升

    城乡信息参考网: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社区治理模式,深入推进同心社区的建设工作,2月28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九团同心社区党总支书记任振强带全体......[详细]

  • 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内在逻辑

    城乡信息参考网: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是连续性的保证。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延续下来,关键在于其创新性。中华民族自古就不断探索、追求创新。《周易》所讲的“革故鼎新”“辉光日新”,孔子所讲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