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列重点工作颇多。城乡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点,一般都要涉及乡村资源、人力、环境、农产品与城市资本、人才、技术的互换或流动,这就涉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居的问题。仔细浏览文件,我们深度梳理了一号文件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结合点,大体如下: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
原文: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
点评: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进乡村给乡村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发展至今很多新零售模式走进了乡村,联众就发起成立了“村长说”就是其中之一。创办“村长说”的初心就是要打通农村电商第一公里,因为很多农村好物是不被外界知晓的。“村长说”通过给每个乡村建一个线上商城,专业媒体人对乡村好物进行品牌重塑,多渠道宣传,从而打通乡贤纽带,让更多城里人知道村庄好货。
对于养老托幼,不止农村鳏寡孤独与老弱病残,还可以延伸到城里人的田园养生养老以及旅游休闲,以及面向少儿的亲子产品和研学产品。
关于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原文: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
点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重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对于城里人,农业与工业、传统与现代本身就存在一种差异化体验。乡村民宿更是旅游六要素之“住”——乡村旅居的重要载体。
原文: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点评:休闲旅游是重要的现代乡村服务业,吃住行游购娱之“购”可以融合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对于临近大、中城市的乡村还可以考虑中央厨房与预制菜项目。
关于促进农业经营增效
原文: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加强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
点评:农业种植叠加休闲农业可以促进经营增效,休闲农业可以共享,如:共享农园、果园、菜园,以及民居。至于与谁共享?前提是城乡融合,以及由此带动的城里人与乡里人的共享。对于农业经营者,是一种运营模式;对于城市人,则是一种有情趣、有调性、有收获的休闲生活方式。这几年,共享经济已经成为市场的新赢利点,“共享农场”作为一种平台化思维的产物,利于三农,利于乡村振兴,对于农庄主、农民以及城市消费者而言,则可“三赢”。
关于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原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研究制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切实摸清底数,加快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加强规范管理,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保障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合法权益。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示范。
点评:土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核心资源是可以与城里人拿来作为交换的,其交换路径就是共享,共享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方式。如:共享农园、菜园、果园、池塘、民居(民宿),等等。乡村振兴不能排斥城里人,就目前大多数乡村的实际状况而言,连起码的劳动力都严重不足,更何谈人才、资金和技术。城里人下乡创业、休闲、养老可以给原乡民带来收益。未来乡村一定是新乡村、新乡民、新农业、新空间,是城乡人共同的、最后的家园。
关于加强村庄规划建设
原文:坚持县域统筹,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分区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将村庄规划纳入村级议事协商目录。规范优化乡村地区行政区划设置,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推进以乡镇为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积极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农民居住、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空间和产业用地需求,出台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编制村容村貌提升导则,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立完善传统村落调查认定、撤并前置审查、灾毁防范等制度。制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建设指引。
点评:村庄规划必须立足于地理空间、城乡区位、乡土传统、气候特点、历史渊源、地域文化、产业特点,以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确定发展目标与未来定位,因地制宜,因势而建,因市而造。
关于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原文: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安全管理,推动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
点评:乡村基础建设应根据周边或沿线旅游区、城市人口基数和人流情况,统筹布局,有效引流、共享、互补和联动。
关于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治理效能
原文: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全面培训提高乡镇、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压实县级责任,推动乡镇扩权赋能,夯实村级基础。
点评:袁家村乡村旅游做得好,不止得益于居于关中城市群优越的市场区位和交通区位,还在于管理者和运营者潜心打造关中生活体验地,更在于袁家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和组织功能及治理效能的有效发挥。
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原文: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
点评:中国农民丰收季应与中秋节有机结合。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及最近发布的2023乡村文化活动年更应与地域化、民族性的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文化密切结合。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城里人到乡下休闲旅游体验独特的乡土风光、风貌、风俗、风情、风物、风味的核心诉求。
关于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原文: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建设,推动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加强中心镇市政、服务设施建设。
点评: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一直有一个颠扑不灭的治国理念:“郡县治则天下安”。对于乡村振兴,城镇是乡村的引领,县城主要是服务于乡村的,然后才是服务于区市的。行政领导应该往下看、往下沉,农业的产业链条应该更长,因为县城居民与乡村的纽带更为紧密和亲近,还因为县城是居民下乡、归乡、还乡的第一资金来源、技术来源和人才来源。
图文来源:旅思马记。 本微信号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您认为此文涉及侵权或标注与事实不符,请告知我们。
来源:互联网
责编:林夕 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