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讯 :2014年12月26日,一声号令后,挖掘机轰鸣启动,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礼贤镇和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之间的北京新机场正式开工建设。从最早出现建设北京第二个国际机场的
声音算起,时间已经走过20个年头,新机场的开工建设可以说是众人期盼已久的一件事情。•定位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的北京新机场,总投资约800亿元,将建设4条跑道、150个机位的客机坪、24个机位的货机坪、14个机位的维修机坪;建设7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主楼、指廊分别满足7200万和4500万人次的使用需求。
•这样的大规模,不仅能极大地分担首都国际机场的负担,缓解首都空域交通拥堵,同时也对新机场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推进京津冀经济发展一体化。所以,新机场自筹建以来,选址、名字、建设规模……每一个“动静”都倍受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世界贸易总值的40%经过空运并呈稳步增长态势;临空经济区依托机场区位优势,随着航空物流业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型现代化机场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大型现代化机场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机场已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和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北京新机场选址在北京南部大兴区,根据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北京城南地区将规划建设“新航城”,即以首都新机场为核心规划建设新城,使之成为未来的洲际综合型交通枢纽。
首都圈临空经济区与相邻区域互动发展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暨实现北京与周邻区域的均衡发展向来备受各界关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战略提出“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北京新机场选址北京南部,定位为综合性超大型国际枢纽机场,这是首都南部及其邻近区域空间再结构亦即实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均衡发展的一个历史契机。
第一,打造经济增长新极点。北京新机场选址在京南大兴区,初步规划近期(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55平方公里,远期(2030年)规划建设用地80至90平方公里,近期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远期将达到8000万人次。项目区位本身意味着政府主动在北京南城建立增长新 “极点”,以机场为核心的“新航城” ,未来要成为洲际综合型交通枢纽,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高端临空产业集聚。由此,南部临空经济区的打造不仅能带动京南区域发展,与辐射范围已达致整个京津冀区域的北京东北部首都国际机场一道,南北两极共同增长的态势将使首都大型航空枢纽辐射范围更为广阔,进一步提升首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同时,其四通八达的航线网络将为首都圈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国际经验表明,年旅客吞吐量大于3000万的机场不仅影响当地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将对本地区以外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刺激与航空运输业相关服务的增长、带动临空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区域工业产值和地方税收等。依据北京新机场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的规划,不难推断新机场除可拉动北京南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外,还将对相邻区域即环首都经济圈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再造经济区域新空间。临空经济作为机场航空枢纽与区域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将通过便捷地面交通即轴线建设纵深其腹地区域,这种空间转化模式是新经济崛起与最基本的经济转化的结果,世界上全球性航空枢纽均已经历这样的过程。按照规划,首都圈所能辐射的京津冀地区将通过高铁、轻轨、地铁、高速公路等立体交通设施建设,建成半小时经济圈,即环首都经济圈内任何地方,都可在半小时内通达北京城区;以此为基础,自北京新机场项目确址后,紧邻新机场的河北廊坊市也在极力打造“临空港经济区” ,随之河北省提出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并将“临空港经济区”上升到河北省战略,规划了廊坊到亦庄、大兴到固安、通州到燕郊等三条城铁轨道线与北京连接。首都临空经济区的这种轴带式空间扩展,有利于轴线经济带上的诸多区县通过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连接降低要素空间联系成本,并使它们构建成为临空经济极化区域的梯度节点,促进地方区域的发展
第三,推进首都圈区域城市化进程。与北京接壤的14个县曾经被视为“环首都贫困带”,主要基于所谓累积的因果效应:在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首都体制及其要素集聚经济效益,使得相对发达的北京处于持续累积的加速增长中,导致区域间发展差异日益扩大。因此,临空经济发展的轴带式空间扩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将有助于周邻区域改善地方环境,扩大临空产业聚集所需空间;同时土地利用模式的转变,也有助于周边市镇加快城市化进程,解决贫困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临空经济发展与首都圈经济耦合的实现路径
“首都圈”概念的出台,隐含着我国区域治理已由行政区划模式向经济区划思路的转变。首都圈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依托大兴具体区位的机场建设如何带动北京南部区域和首都地方经济发展?
首先,厘清临空产业发展条件,以规划促进首都圈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枢纽性机场作为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和运营往往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巨大。北京市及大兴区均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大力扶持以北京新机场及其配套设施为依托的航空航天等三大新兴产业;依大兴产业现状,其主导产业分别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汽车及交通设备产业等,这些产业总体上与临空产业的关联度不高;与大兴空港接壤的河北廊坊、固安等地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也由来已久。临空经济起步主要依托于航空运输产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关联产业的发展。因此,厘清北京新机场及周边区域的空间资源,对京冀地区现代物流、高新技术、商务配套等临空产业条件进行差异比较,通过产业规划以及相关产业配套规划将首都圈内城市体系刻画为临空产业发展功能区,才能以分工和对接形式有效实现整个首都圈区域的经济关联,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其次,创新城市群制度,确保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均强调今后将以城市组团集群方式处理好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以期获得区域经济更大规模效应来应对国际竞争。首都圈的形成无异于诸多等级规模不同的城市以行政区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邻近,在首都圈地域范围内关联成一种全新地域空间组织形式。因此,围绕首都圈区域的市场一体化,为避免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陷入竞合博弈中,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包括对产业结构、专门化组织、区际分工、资源利用在内的一系列市场和行政并举的制度安排,才能够约束和支配在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各城市行为,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区域内部的有效配置,发挥首都圈应有的区域经济影响和贡献。
最后,组建专门管理机构,加强临空经济区与首都经济圈的协调联动。“首都圈”概念的出台,隐含着我国区域治理已由行政区划模式向经济区划思路的转变。首都圈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依托大兴具体区位的机场建设如何带动北京南部区域和首都地方经济发展?以北京南部临空经济区为极点如何辐射相邻跨行政边界的经济腹地区域?这中间亟需解决区域合作中在行政管理上的“路径依赖”及“路径锁定”等问题。为此,可考虑成立首都圈统一的高行政级别临空经济区专门管理机构,统筹负责临空经济区建设项目的开发与经济运营;同时建立首都圈联席会议制,以会议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协调和解决首都经济圈建设各项重大问题。
依托大型机场巨大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围绕航空枢纽设施,其周边邻近区域将发展成为一个由航空运输服务关联产业以及具有明显航空枢纽指向的相关产业所组成的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和带动力的区域实体空间。可以预见,北京新机场的建设将带动新机场周边区域的大力发展,是京津冀再次起飞的一次极好机会!
北京新机场的开工建设可以说是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区的一件大事。总投资约800亿元的新机场不仅是一项大工程,更是拉动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一匹马车。新机场的选址出于什么考虑?其建设将有怎样的辐射作用?关于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新机场建设指挥部,他们对北京新机场建设的方方面面做了详细回答。
《祖国》:
从筹划到国家发改委批复,到最终开工建设用了20年时间,20年间,北京新机场的选址几经变迁,从张家湾、庞各庄到河北廊坊地区的旧州、曹家务、河西营和天津武清的太子务,到最终选在大兴区榆垡镇,有哪些方面的因素考虑?
新机场建设指挥部:
北京新机场选址工作始于1993年。2003年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家发改委印发的首都机场扩建工程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明确提出:尽早组织专门力量开展选址论证工作。2006年民航局启动了北京新机场选址论证工作。2008年《北京新机场选址报告》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会的评审。2010年民航局开始《北京新机场预可研报告》编制工作。2012年1月《北京新机场预可研报告》编制完成,上报国家审批。2012年4月国家发改委委托相关方面组织了专家评审,随后又进行了多次专题会议,对《北京新机场预可研报告》进行评审,于2012年9月向国家发改委提交评审报告。2012年10月“有关建设北京新机场的请示报告”上报至国务院。2012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建设北京新机场。
经过多年的深入论证、比较分析,到项目立项阶段,意见已集中到北京南各庄与河北彭村两个备选场址。在立项阶段,针对这两个备选场址,通过净空、空域、地形地质、交通和公用设施配套条件以及征地拆迁、环境噪声影响等多方面的比较分析,南各庄优于其他所有场址。后确定南各庄场址作为推荐场址,并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
南各庄场址位于永定河北岸,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礼贤镇和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之间,直线距离天安门46公里、首都机场67公里、天津机场85公里、河北石家庄机场197公里。
《祖国》:
国家发改委表示,为促进北京南北城区均衡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更好地服务全国对外开放,同意建设北京新机场。您认为,新机场的建设,将给京津冀地区带来怎样的辐射作用?
新机场建设指挥部:
国家发改委对北京新机场可研报告的《批复》明确:为满足北京地区航空运输需求,增强我国民航竞争力,促进北京南北城区均衡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好地服务全国对外开放,同意建设北京新机场。
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新机场处于京津冀主要城市之间的中心位置,是京津冀地区规划发展重点的叠加区和衔接区,依托新机场发展临空经济,有利于发挥产业集聚作用,利用好河北省和天津市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引导北京部分交通物流、教育培训、商贸市场等服务功能向外疏解转移,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新机场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交通先行、民航率先突破的重大举措。工程建成后,不仅能够缓解首都机场容量饱和的运行压力,满足北京及周边地区航空运输快速增长的迫切需要,提升我国民航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将积极促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引擎。
《祖国》:
按照国际惯例,“一市两场”一般情况下都是距离城市近的机场主要是国内航线兼顾国际;距离城市远的机场是主营国际航线兼顾国内航线。北京新机场的定位有没有考虑这些?客运、货运等,新机场与首都国际机场将如何做到分工与合作?
新机场建设指挥部:
2012年12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同意建设北京新机场的批复》明确:北京新机场定位为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其原则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新机场的市场定位是,实施北京双枢纽战略,统筹考虑两机场的航班时刻资源、航线航权资源的配置,航空联盟的网络构建,采取与首都机场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更多地满足增量需求,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地区,积极发展低成本航空,带动临空经济区发展。
北京新机场建成后,将在空管运行、跑道构型、航站楼设计、绿色环保、综合交通、功能流程等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将更好地满足北京和周边地区航空运输需求,增强我国民航竞争力,并通过发展临空产业和航空经济,集聚高端产业,促进北京南北城区均衡发展,助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亮点,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新机遇,为国家战略转型提供支撑。
《祖国》:
相比于首都机场,新机场在旅客吞吐量、跑道设计和综合交通网络上,分别有哪些创新或优势能提高服务质量?在新机场建成后,对缓解首都空域拥堵将起到哪些作用?
新机场建设指挥部:
北京新机场本期工程按2025年客流量7200万人次、货邮量200万吨、飞行起降量62万架次的目标设计,飞行区为4F等级,主要建设机场、空管、供油及航空公司基地等工程,其中,机场工程总投资799.8亿元,新建4条跑道、7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和各类保障设施。项目工期5年。
在跑道设计上,新机场本期建设的4条跑道采用三纵一横“全向型”构型,这在国内尚属首次。这种跑道构型适合京津地区的空中运行特点,为空管运行提供了多种可行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北京地区紧张的空域资源,减少航空器地面滑行时间,有利于提高空地一体运行效率,并减少了对周边区域的噪声影响。
在综合交通发展上,在综合交通方面,打造以新机场为核心的“五纵两横”综合交通主干网络,将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整合,以大容量公共交通为主导,形成具有强大区域辐射能力的地面综合交通体系。具体是:南北向建设一条快速轨道、一条铁路客运专线、三条高速公路,东西向建设一条机场北线高速、一条城际铁路。新机场轨道专线可直达北京市中心区域并与城市轨道网络多点衔接;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可在2小时内实现与周边主要城市的连接;高速铁路接入新机场为开展空铁联运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新机场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