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观察据新华网消息:昨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在此次會議上他強調,要“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的關係,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眾所週知,只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開會,研究的都是涉及國家改革進程的大事。春節過後,總書記的首次公開活動,他選擇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又恰逢全國兩會召開前,2000多字的會議新聞稿,透露出的資訊非常豐富。
總書記春節後首次公開活動
為改革發出新的“動員令”
在此次會議上,習近平強調,“要科學統籌各項改革任務,協調抓好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改革舉措,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點,對準焦距,找準穴位,擊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媒體分析指出,總書記此次講話內容簡潔扼要卻擲地有聲,新一年的改革劃了三條“硬杠杠”:第一,改革必須于法有據,不能想幹啥就幹啥;第二,改革不能撒胡椒面,必須集中火力瞄準要害;第三,改革不能玩虛的,必須要讓老百姓看到效果。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胡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總書記的這次講話要點是對今年作為改革的攻堅年、推進年、落實年作出的重要部署,定下的根本基調,也是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推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改革任務在已取得重要進展之後,在改革推進到“深水區”、面對越來越難啃的“硬骨頭”發出的新的“動員令”。
打破萬事開頭難的規律
跑出改革的“最先一公里”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艱苦的戰鬥,一項系統工程,就好比推演一道複雜的改革攻堅方程式,既要理清各項改革的設定條件、約束條件,又要設定好階段性目標、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尋求改革難題的破解程式,最終得出最優解決方案。總書記在講話中著重強調要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的關係。這兩個不同的“一公里”透露出怎樣的資訊?
胡敏認為,所謂改革的“最先一公里”,就是首先要拿出敢於破題的勇氣,打破萬事開頭難的規律,善於破局。進入改革要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各種問題和矛盾錯綜複雜、各個環節千絲萬縷,“眉毛鬍子一把抓”當然不行,必須善於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重點是什麼,要害在哪?就是要消除直接影響改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就是從事關群眾的熱切期盼的問題入手。具體來說,就是深入推進行政體制、金融體制、財政體制、農村、戶籍制度、科技體制、社會體制、教育、醫療、收入分配體制、社會救助制度等這些涉及到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切身利益的改革,以問題倒逼改革,問題在哪,改革就指向哪。“道雖邇,不行不至”,如果面對矛盾和難題,老是左顧右盼、觀望等待,議而不決,思而不行,解決問題就始終是“空中樓閣”。在改革大政方針已經確定,有了明確的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後,就要以巨大的改革銳氣勇敢地實施起來,勇敢地邁出第一步,以時不我待的精神跑出改革的”最先一公里”。
所謂改革的“最後一公里”,就是各項改革政策落地的最後一步,就是改革者曆盡千難萬苦、經過長途跋涉需要跑完的最後一段路程。這個階段往往也是改革阻力最大的地方,是實現改革目標的最後瓶頸,是實現量變到質變的最後一環。如果不集中力量加以突破,如果不持之以恒攻堅克難,改革方案和政策意圖的實現就有可能前功盡棄,最終讓老百姓產生望洋興嘆的失望感覺,對政府改革的決心、誠意和執政公信力喪失信心。正如總書記指出的,我們就不能讓老百姓實現更多的“獲得感”。改革的“最後一公里”,是對承擔改革任務的各級政府執政能力、改革決心、為民情懷、責任擔當的最大考驗,也是對改革 者改革韌勁的最後檢驗。
如何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的關係。學者指出要處理好四個關係。一是改革數量和品質的關係。以問題倒逼改革就是從老百姓最關切的利益入手、從化解當前經濟發展遇到的最急迫矛盾入手來改革,不求數量的多少,而是要有改革的品質。二是力度和節奏的關係。改革需要把握好火候、力度和進度,跑出了改革的“最先一公里”,但要注意有時不能用力過猛,還要循序漸進,保持後勁。三是方法和效果的關係。在改革進程中因為要破除就有利益配置格局與體制慣性,會遇到許多“中梗阻”和“攔路虎”,解決矛盾的方法就是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效果就是讓群眾看到效果、得到實惠,讓改革盡可能地惠及人民大眾。四是勇氣和堅持的關係。萬事開頭難們,萬事也是圓場難。我們勇氣跑出改革的“最先一公里”,也必須堅韌不拔、堅持不懈地跑好“最後一公里”,讓各項精心設計的改革政策真正落地。
突破各種形式的“中梗阻”
改革方案設計要更有“含金量”
“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會議上再次強調,我們的改革方案要讓更多的人民群眾感受到改革所帶來的實惠,有機會分享改革所帶來的成果。媒體分析指出,此次中央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的四個方案可謂是中國2015年開局要抓四件事:第一,抓中國足球“雄起”。這次深改組會議研究足球,在很多人看來有點“小題大做”,“殺雞用牛刀”。其實不然,會議新聞稿說的很明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中國體育強國夢息息相關。第二,抓領導幹部干預司法。司法公正是社會正義的最後防線。現實中,一些領導幹部利用手中的權力干預司法,老百姓對此意見很大。第三,抓老百姓監督司法權力。沒有老百姓的有效監督,司法權力就容易“任性”。第四,抓規範領導幹部“身邊人”。很多領導幹部的“千里之堤”,都是垮于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身邊人”。這次深改組會議專門審議通過《上海市開展進一步規範領導幹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管理工作的意見》,釋放出重要信號。
當前的改革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利益調整,面對多元、多樣、多變的利益調整格局,改革者會面對各種所謂的“中梗阻”。許多的改革方案和政策舉措在推進落實的過程中,會直接觸及一些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的既有利益格局,推進和落實起來往往並不是一帆風順,會遭受各種各樣的阻力,或者參雜水分,或者變形走樣,或者效力衰減,最終導致改革的良好政策意圖無法不折不扣的貫徹落實,比如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削減、取消、下放了行政許可項目,因為部門利益考慮,又會衍生出不少非行政許可事項的審批,誕生出一批“紅頂仲介”;在財稅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中,因為中央和地方財權事權匹配的不到位,一些地方會截留政策,搞出新的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本位主義;還有像教育、醫療、收入分配體制等這些關鍵領域的改革,對原有部門、行業利益調整力度較大,既得利益部門在政策落實上就會採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態度,他們往往是“會上叫得響,落實不到位”,造成許多政策、文件成了一紙空文,結果就是“政策規定有十分,落實到地方卻只五六”。政令不通暢使得改革效果不僅大大衰減,更主要的是難以讓老百姓看到改革的真效果、得到改革的真實惠,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如何在整個改革進程中能夠勇於突破各種形式的“中梗阻”,首先是改革方案的設計一定要有“含金量”,對老百姓來說,改革的目的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不能僅僅滿足經濟增長的數字、改革條款的數量,而是要拿出真金白銀,實實在在實現老百姓多年的熱切期盼和最關心的切身利益,要讓更多的人民群眾感受到改革所帶來的實惠,有機會分享改革所帶來的成果,成為改革的“勝利者”而不是“犧牲品”,成為改革的堅定支援者而不是附庸于那一個個阻撓改革深入推進的“硬骨頭”上。改革方案的頂層設計就要充分體現總書記指出的“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比如,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一些實質性的核準項目儘快放給地方和市場,把權力交給市場,煥發出市場的活力;對一些已經成熟的改革方案加快出臺儘快落實到位;還有一些關乎當前經濟發展重大問題的改革事項像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要下決心打破既得利益,大幅度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