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信息参考网:( 蔡镇楚 ) 古今中外,学者们对于文化的诠释,据美国学者克洛伊伯《文化:概念和定义批评分析》统计,西方已有160多种之富,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生态、学等解释,显得随意而主观,琐屑而杂乱,皆有悖于“文化”之本义。最近,我查阅网络媒体对“文化自信”的诠释,如同隔靴搔痒,总感到片面而芜杂,功利而趋势,属于乏历史观念之述。
文化像一条长河,不择细流,滔滔不绝,生生不息,是人类生命的赞歌;文化也像一座大山,不辞土石,日积月累,博大深厚,是悠悠岁月的颂歌。
文化就是一种信仰,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纽带,剪不断,割不掉,祖德流芳,代代相传。德国社会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人论》指出:“中国是标准的祖先崇拜的国家,在那里我们可以研究祖先崇拜的一切基本特征和一切特殊意义。”人们不是抱怨中国人没有信仰吗?祖先崇拜,就是中国人的信仰。践凤凰于翚翟,视元良如草芥;没有文化自信,无异于愧对祖宗的文化盲瞽。
文化自信,以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为本源,以文字传播为纽带,以文化传承为前提。一个文化断层的民族,难以构建文化自信的基本理念;一个否定文化传统的民族,难以维护文化自信的坚定信仰。
其一,从字源学考察,“文”是象形字,丄者为上,×者为黎民。文源于天地自然,故《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云“经纬天地曰文”;“化”是形声字,从人从匕,匕者变也。以文化之,就是以文教化,使人变得文明有教养之意。故《说文》云:“化,教行也。”又:“以德化民曰化。”古代圣贤认为,凡是以道业教诲人谓之教,躬行于上、风动于下谓之化。所以,自古至今,文化强调的是三个方面:一是教之以道业,二是教之者应该身体力行,三是老百姓要能接受教育。文是本原,所谓“文化自信”,源于道义:上者必须践行道义,身体力行,方能以文教化;下者应该接受教化,自觉遵守社会道义。中国宗法社会的古县名,以“化”命名者多,主要是出于以文教化之目的。
其二,从汉字本原考察,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与传播媒介。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鲜活的文字之一,是依据象形而绘制的,其形如画,最初乃是象形文字之列,故谓之文字,是有文彩之字,是最富有艺术绘画色彩的文字,是东方智慧的产物,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结晶。较之西方拼音文字,汉字其创造依据是天地万象,是自然物象,注重形声义的完美结合,故《说文•序》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中国的方块汉字,遵循天地自然法则而造,无论天地自然如何神秘莫测,自然物象如何芜杂纷繁,都能够一一加以描述,予以揭秘。相传仓颉造字,神鬼之所以夜哭,就是这种方块字的创制,一文一字,道破天机,标志着中国人掌握了宇宙万物的基本法则,天地自然固有的神秘诡异从此昭然若揭了。方块汉字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书写工具,更是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文化纽带、所谓“文化自信”,就应该以尊重方块汉字为历史传承之前提。
其三,从文化的特征考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乃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立足点与原动力。文化是多元化的,是悠久历史的积淀,而非浅薄的、表面化的、现代物象化的。唯有文化的民族性,才是一种文化认同(或曰集体无意识),才是注入每个人血脉之中的民族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决定了民族成员的生活方式、饮食习俗、社会结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审美情趣和历史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决定了“文化自信”必须着眼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以天地人、儒道释为主体,以中医和茶文化为翅翼,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根基,构建而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这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文化灵魂和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生命之源,因而是当代炎黄子孙“文化自信”的本原和原动力。我们之所以强调回归传统文化,是因为丢失或忽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人称的“红色文化”与“先进文化”,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所熔铸的乃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其四,从学术与文化的关系考察,学术是文化的精粹和灵魂。没有学术基础的文化,只是俗文化、大众文化、娱乐文化而已。每一个强势的民族,都应有一个“文化轴心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轴心,肇始于先秦时期,成就于汉唐盛世。中国之崇尚学术,由先秦诸子学生发,而后有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和近代西学,如瓜瓞之绵绵。中华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文化源于先秦诸子学。诸子百家的思想之睿智、思维之敏锐、观念之新锐,学术之博洽,学术格局之大开大合,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哲学基础,开拓了中国人的学术视野,确立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河之源,是巍巍的文化昆仑。现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同样应该注重学术,注重国学。国学,国家之学,乃是民族之根,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大成者。国有学,则民族衰而复兴;国无学 ,则国家衰亡而难以复兴。先前的大陆学界,有些认为香港是“文化沙漠”。不是说香港没有学术(像饶宗颐那样的国学大师,乃是凤毛麟角),是因为香港的电视娱乐文化,消解了香港固有的学术文化精神。受资本主义全球化影响,中国大陆原本博大精深的中华学术文化,正在被消费主义、娱乐主义、金钱主义所腐蚀和消解;如果继续推行“教育产业化”,如果中国大学不注重学术,不尊重学者,不回归经典,不回归传统文化,而媒体又大肆消费娱乐化,宣扬“明星崇拜”,大量出版垃圾书籍,中国大陆也会变成“文化沙漠”,何“文化自信”之有?
其五,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考察,中华民族要能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要有“文化自信”。人是文化的主体,是创造者,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所以,文的自觉,必须依靠人的自觉。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要求中国人实现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之完美统一。当今之世,中国处在历史的变革时期,社会经济大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大繁荣。实际上,中央提出的三个“自信”,最终归结于“文化自信”。因为文化精神,乃是民族复兴大业的灵魂,决定全社会的道德信仰、全民族共同的命运。一个丧失了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的民族,无论其社会如何进步,经济如何发达,国力如何强大,都难以经受历史的检验,都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难以长治久安。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很多汉奸,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影响,当今中国社会,那些崇尚西方,膜拜欧美,迎合西方反华势力,出卖祖国,出卖民族利益,纠合而成新的“汉奸集团”,金钱崇拜,物欲膨胀,贪腐成风,传统美德丧失殆尽,争夺和毒害青少年一代。心忧天下的仁人志士和普通善良的人们都在反思:人心怎么啦?中国怎么啦?师德、医德、公德哪里去了?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官员怎么丢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脱变成贪官污吏?一切都以金钱为标准,还讲什么“仁义道德”? 文化即人化。“文化自信”必须首先拯救人心,必须强调人的自觉。只有实现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的高度统一,才有可能坚定其“文化自信”。厚德载物,生生不息的儒家学说,以仁义道德为宗尚,乃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儒者,人之所需也。需者何也?天地之雨露也。儒学何为?北宋儒学大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儒学之通义,也是文化自信的基本要义之所在。当今之世,唯有“仁义礼智信”为宗旨的儒学精神,可以拯救世俗社会玷污的人心,可以解决中国存在的读书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山东、安徽、深圳和福建福宁地区民间崛起的“儒学实践”, 以儒教化,以文化人,乃是民间社会自发开展的一种自我救赎活动,以儒家“忠孝仁义礼智信”为本,实现人心变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就是活生生的例证。民间可为,中国大学何以不可为?要倡导高校成立“大学生儒学实践研究会”,让这种儒学实践深入家庭、社区、机关、学校、厂矿、公司和军营,与民间的儒学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一种传承儒家文化精神的社会风气。
其六,文化具有包容性,排他性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古人云:“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东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文化自信建立在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念之基础上,现代中国人就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态势,不排斥其他优秀文化。当今之世界,宗教冲突,此起彼伏,成为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工具。然而中国不同,“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儒道释三教融合,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和而不同,相安无事,这是中华文化以和为贵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苍蝇蚊子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进入中国的门窗,我们既要以大胸怀、大视野、大战略来面对和而不同的西方异质文化,又要警惕西方“不战而胜”的和平演变阴谋,谨防西方敌对势力的侵略和腐蚀。有些国家不到三百年历史,居然要利用浅薄的“文化软实力”来改造世界,来颠覆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现代中国,岂不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中华民族文化是生命文化,能同化异族,能与各种邪恶缠斗。在中国历史上,西方殖民者瓜分过中国,日本鬼子疯狂侵略中国,还统治中国台湾达半个世纪,都企图征服中华民族,异化中华文化,都未能如愿以偿。何也?中华文化的常青之树,深深扎根在神州大地的皇天后土之中,武力征服难以撼动;中华民族的历史,尽管兴衰有时,分合有度,灾难丛生,但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勇气概和文化精神,早已熔铸在其血脉和灵魂之中,是任何外来势力和外来文化难以消解的。当今之世,尽管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但无论它们如何气势汹汹,无论如何扶持汉奸集团或“第五纵队”,无论其如何使用科技、经济、饮食乃至外交、军事手段,都难以得逞。只要中华民族的气节和人文精神不死,中国就能经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就不会亡国灭种。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无穷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夫智者顺势而建安,明者纠谬以成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即将到来,我们呼唤文化智者,呼唤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之完美统一。我们坚信:多行不义必自毙,正义之师得天下。中华民族之崛起,泱泱大国之风范,彰显仁者之无敌,智者之无疆,明者之无恙。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如昆仑之巍峨,如东海之博深,如日月之光华。
责编: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