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正文

生命大境界

时间:2019-03-07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1363 次

生命大境界

黄光荣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一一习近平

       一、 时代楷模坦荡胸襟


    城乡信息参考网广西讯:201810月的北京云蒸霞蔚,日出磅薄,昭示着泱泱大国,正以豪迈的步伐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为抅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系和“一带一路”贡献中国力量。


    这一天,全世界目光仰望遥远的东方,聚焦庄严神圣的人民大会堂又一次迎来历史性时刻一一 这是一扇开放的窗口,万众瞩目的舞台。


     60十九大党代表依次在这里亮相,让世人近距离了解中国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执政党、观察党代表履职。


     “为生命站岗,为健康守门,是我对胸前南丁格尔奖章的承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承诺!




 

     20181019日,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党代表通道”,面对中外媒体记者采访,她比任何时候的表达更加铿锵有力、更加坦荡胸襟。


    她来自来广西南宁,心中却像宽广的太平洋,胸怀整个世界。


   “我每天的工作职责与使命,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命题一一挽救艾滋病患者”她的话掷地有声。


     那是她的勇气与坚守、自信与决心的形象气质,感动中国,影响世界。


     正是这位党代表,30多年来一直奋斗在没有硝烟的传染病疫情防控一线,与艾滋病患者生死与共,以信仰的力量,创造了让10000多人生命回归社会的不凡奇迹。她就是曾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的“中国最美医生”一一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杜丽群。


    正是这位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书写多少催人奋进的诗篇。


    从八桂大地,到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从城市到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从南宁再到北京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她感人肺腑的故事,催人泪下,总有一种磅薄的力量鼓舞我们浩荡前行。

 

    今天, 她的故事宛如一幅精彩的人生画卷缓缓地向我们舒展开来……

     

              二、没有硝烟的战场

 

    2003年的这个春天,正当人们用辛勤劳动耕耘幸福生活之际,一场灾难性的疫情——非典型肺炎突然肆虐中国。


   当时非典(世界卫生组织称SARS,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是人类尚未认知的一种传染性极强、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也是21世纪第一个新发传染病,引起了全球人类的恐慌。


    广州告急!北京告急!全国告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正在全国打响!


    这天晚上,刚下晚班回到家的杜丽群在收看中央电视台“万众一心、抗击非典”特别节目看到,51日深夜,仅用七天七夜,168个小时,抢建的北京小汤山医院正式收治患者。这是全国最大的非典病人的定点医院。


     画面上,一支支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医疗小分队,以及1380多名军队医护人员集结北京小汤医院。他们穿上三层厚厚的白色防护隔离服,戴着两层口罩、三副手套,还有护目镜,正在来回忙碌着抢救高危非典患者。

      一辆辆运送非典病人的救护车呼啸而来,不时与他们擦身疾驰而过,场面惊心动魄,让人揪心……

      这就是当时北京抗击非典的场景


      次日早上,杜丽萍从官方渠道得知南宁发现首例输入性非典病例患者,现在南宁市第四医院隔离接受:治疗,还有不少凝似病人正在医院观察……


     疫情就是命令。


     在危急关头,作为南宁市第四医院传染病科三病区护士长,杜丽群深知自已瘦小的肩膀上的担子有多重、有多沉。


     现在,党和人民考验她的时候到了。她在想“我是护士长,关头时刻,要冲锋在前”。她的意志仿佛越过高山跨过荒原,直奔院长办公室。


    “我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是勇敢者积心积虑的血战书”她在请战书斩钉截铁写下“请组织批准我到抗击非典一线战场!”


 “你一直战斗在传染病一线,而且有19年的历炼经验。”作为军人出身的院长总揽全局,不仅要打赢抗击非典这场战争,更要全面夺取结核病持久战胜利。


“传染病防治是我们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你护理好那些结核病人、吸毒患者,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院领导说。

 

 

 

    杜丽群力争说服领导“这是一场新突发的传染病疫情,自己能参加抗击非典积累考验,将来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有帮助啊”。


    院长灿然一笑“你一旦回不来,谁来挑起你这副担子?”


   毕竟,这是第一次与非典感染者“零距离接触”,一旦职业暴露被病毒传染,后果不堪没想。

     这几天,杜丽群从广播、电视上也看到,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甚至以身殉职。

 

   这不是骇人听闻,也不是危言耸听。


   325日,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因感染SARS逝世,成为第一名殉职的医务人员。


   4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是全军和武警部队在救治非典患者中牺牲的第一位军医,时年28岁。之后,在全国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多名非典患者死亡。其中,医护工作者占了相当的比例,并引起社会恐慌和极大震动。


   正是在这紧急关头,作为刚入党不久的杜丽群,不忘初心入党铮铮誓言,希望组织批准她到抗击非典第一线征战沙场。


     但剧情的发展并不是社丽群想象的那样,如愿以偿,而是让她打道回府。


     这次,组织上没有批准她到“抗击非典”一线工作,是考虑她在护理传染病人、吸毒人员的防治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在第四医院乃至广西是一位最有情怀、有影响力的”暖心医姐,”许多病人也离不开这位执手相伴的护士长。


     最后,组织上还是决定让杜丽群继续”坚守岗位,再立新功”。

 

    出生于1965年的杜丽群,是南宁市人。1985从卫校毕业后年成为一名护士以来,在传染科工作19年,经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的疫情疾病爆发,与无数患者结下深厚感情。这种情感,不管出院的病人今在何方,也不论分别多久,有一种牵挂与思念总能穿越千山万水一一

2007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在内蒙古包头市一个僻静小村庄人家里,母子俩你一句,我一句在唠家常话。


   “去南方,一路上要颠簸几天几夜才到呀”。年迈的母亲舍不得儿子出远门“都二、三年了,人家还认不认你这个人”。


    “杜护长是我的救命恩人,咱们不去见一面,心里实在过不去”儿子说。


   “那咱也不能空手去啊”淳朴憨厚的老母亲,总忘不了家里那一篮红彤彤爽口甜脆的蜜枣“明天把它带上,让她们也偿偿咱们家的红枣。”


    儿行千里母担忧!


     第二天早上,这位叫马嘎的年轻人,专程从千里西北大漠的宁夏,来到南宁看望盼望已久的杜丽群“我的好姐姐,终于见到你了”,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她没忘记我,还说出我的名字”马嘎激情难抑,拿起手机给远在西北角的老母亲报喜。“今天上午,杜姐姐又带我去做一次复查,身体恢复很好,请放心!”


     2004年初春,第一次从大草原来到南宁做生意的马嘎,一路上迎接他是满眼繁花绿树,还有热情好客的壮乡人。


     正当他踌躇满志大干一番之时,突发疾病晕倒在地不醒人事,被120送到南宁第四医院抢救治疗。


     经诊断,因外力挤压他的肺部损伤,气体冲破纵膜在胸腔内形成了气肿,与他身体相连的监护仪已然明白无误地显示:他此时正游走在生死边缘。


     传真机不停地吐出一串串复杂的数据,一道道棘手的难题摆在了专家小组的面前;医生专家不停地交换诊疗方案,每一项性命攸关的决策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把人救回来!”从医院领导到医护人员,一起发声“决不放弃!”


     杜丽群优秀年轻团24小时轮流守护在他病床前,量体温、打针,换药、上呼吸机……

一天、两天,经过捕助呼吸和药物治疗,终于让他脱离危险,救了他一命。


     杜丽群得知马嘎是回族人,自己亲自到饭堂让厨师给马嘎清炖一锅羊肉排骨汤,还告诉其她医护人员在照料回族病人时,在饮食方面除了食猪肉外,还禁忌食狗、驴、骡和一切动物与飞禽、家禽的血等畜禽。


     “这是给你刚炖好的羊排骨汤,”中午,杜丽群把一碗热乎乎的羊汤和刚出锅的香薄薄的烙饼,端到马嘎的床前说“顺热喝,补补身子。”


      马嘎受宠若惊,像做梦一样从病床上抬起身子不知所措。他真不敢相信自已,一个从大西北来、在这里举目无亲的病人,竞然遇上有这么好的人,这么好的护士。


      马嘎从杜丽群手里接过炖汤和烙饼,两行热泪禁不住往下流……


      更让马嘎惊讶的是,杜丽群知道他第一次出远门想家,帮他手机充足话费,方便他与家人联系。杜丽群告诉他“安心养好病,有什么困难她会尽力帮忙。”


     这天晚上,马嘎仰望南宁浩瀚星空的月亮,与家乡大漠边关一轮明月相映媲美,使他安然地早早进入梦乡……


     在南宁遇见好人,让马嘎一生难忘。


   “杜丽群善待病人,就像善待自已父母一样。”有人这样评价“有亲和力!”

 

    “在肺结核科工作,经常会遇到艾滋病患者”。杜丽群说,他们本身免疫力比较低,很容易感染肺结核。那时候,很多病人一确诊是艾滋病就放弃了,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觉得没办法治疗,感染上艾滋病就会死。

 

     杜丽群记得,有一对来看病的夫妻,刚结婚不久。妻子是被丈夫感染了艾滋病。妻子满脸泪水说:“我连小孩都没有,我就这么走了吗?”。


    丈夫是家里的独生子,一直担心如果他不在了,家里父母怎么办!妻子泪流满面,丈夫一脸无奈。


    看到他们的绝望和无助,杜丽群心里很不是滋味。


  “请你们放心”!杜丽群也不知道哪来的力量,一股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涌上心头:“我尽力帮助你们度过难关。”


   这对夫妻象走夜路看到星星月亮一样看到了希望,欲跪下向她磕头求生:“谢谢救命恩人。”


    杜丽群走向前握着他们的手说“他们不要这样,救治病人,是我们每一个医护工作者应尽的职责,我帮就帮你们到底。”


    杜丽群的一番话,让她们像在数九寒天心里暖暖的;她丈夫在家里是挑大梁,农忙时节,不能天天陪伴在妻子病床身旁。


    杜丽群以“大姐”的名份,一日三餐照顾她,与她唠家常,安慰她战胜疾病:“你这个病刚感染,发现得早,经过几星期药物治疗,在观察几天没什么就可以出院了。”


    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杜丽群用实例和文图资料向这对夫妇揭开艾滋病的神秘面纱,不再谈“艾”色变!


鼓励他们战胜病魔。

 

 

      三、在以爱抗艾中前行


     艾滋病,这是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名词。


     20056月,随着收治的艾滋病人越来越多,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专门新组建一个让人谈“艾”色变的科室一一艾滋病科。


     在那个谈艾色变的年代,没人敢冒这个风险。


     艾滋病科成立之初,由于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和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没有人愿意到这儿来工作。


    院领导班子在运酿、考虑,挑选能挑担子的人。


    “我是护士长,我去!”那天早上,她踏着一路阳光,满面春风的敲响领导办公室的门,把一纸请战书递上。


  “请领导放心,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有能力挑起这副担子。”她慷慨激昂地表决心。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这一天,杜丽群从有着21年护理传染病区丰富经验工作的护士长岗位上,主动请樱,跨界到新的领域艾滋病科担任护士长,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的精气神,矢志不渝,践行着“为生命站岗”的誓言。

 

    “你为什么要去艾滋病科工作?是不是犯了错误?”很多同学一知道她从事这份工作,都说:“早知道你要干这个,我一定劝你不要去。”她刚到组建艾滋病科室工作就处在风口浪尖上,有嘲笑她的,也有惋惜她的。


     甚至杜丽群的亲朋好友,对她也敬而远之,不愿与她握手,不愿与她语言交流,更不愿与她同桌吃饭是常有的事,就像一台话剧冷不防在她身边上演。


     一天周未,难得休闲的杜丽群去书店帮一位患者买书,突然偶遇几年不见的表姐带上女儿也來逛书店。


     姐妹相见,嘘寒问暖。


    “阿姨好!”就在小女生主动伸出稚嫩的手与杜丽群握手的一刹那间,却被站在后面的母亲拉住她的手说“你手脏兮兮怎么随便与阿姨握手的”。


      一头雾水的女儿,“愣愣”的望着母亲的眼神,而此时杜丽群心里也明白是怎么回事,是表姐嫌弃她整天与肺结核病人、艾滋病人打交道,担心两人握手会传染给自已的女儿。


     这件事深深刺痛她的心,但却让她更加坚定热爱她特殊的职业。


    “你不以身先士卒,何谈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她的语气充满了坚定和信心。


     杜丽群就这样冒着时刻都有可能被感染的风险,主动來到艾滋病临床护理第一线抚平病人的伤痛。

 

   杜丽刚到艾滋病科工作没几天,就遇到了她护理生涯中的一个最大挑战。

     艾滋病患者阿友是一个全身溃烂的病人,身上几乎没有一块皮肤是完整的,每次翻身,溃烂的皮肤都会粘在床单上。当时科室里几个小护士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看着体无完肤的阿友,没一个人敢上前,连陪护阿友的家属闻到恶臭后也纷纷避让。

 

 

杜丽群自己穿戴着防护设备到阿友病床前护理,操作时闻到恶臭觉得阵阵恶心的气味,真的实在受不了就会跑到卫生间呕吐,然后回来接着护理,量血压,打针,换药……下班回到家里,爱人见她一身彼倦,是因她今天护理一个特殊病人才累成这个样子之后,十分担心她被病毒感染。


   “如果我不以身作则,护士更不敢与病人接触。“她说“如果连我都打退堂鼓了,艾滋病患者就真的没有地方看病了”。


    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她常对新来的年轻护士说,“对待艾滋病患者,我们要以心换心,以爱抗艾。病人的求生欲望都很强烈,只有我们不放弃,他们才不会自暴自弃。”

 

    杜丽群在工作中仔细揣摩到,患者对“艾滋病”这个词普遍比较敏感和忌讳。因此,她平时讲话就比较注意,经常用“我们这个病”代替艾滋病三个字,很多病人听了就会觉得医护人员与她们交流很亲切感,心里没那么大的压力,对治疗也很有信心。


    2016年初夏,我第二次(第一次是2003年我在该院一线蹲点15天报道抗击非典)探访在“生命禁区”工作的杜丽群护士长。


     洁白的病房,忙碌的护士,躺在床上休息的病人。


     走进医院艾滋病病区,一时间很难察觉到这里与其他病区的区别——医护人员并没有穿着厚重的隔离服和防毒面具,而是标准的医护装束:白大褂、口罩、白帽子。


    “刚开始那几十张病床都是我们几个护士自己动手装起来的。”杜丽群说,“护工们来病区帮忙才半个小时,一听说要收治艾滋病人,一下子全跑光了。只有我们几个护士象敢死队一样冒着风险守护这些患者!。”   


    每当说起那段艾滋病科成立之初,杜丽群都会非常激动,一张圆圆的脸上泛起灿烂闪亮的光芒,一双手在不停的比划着。


       “那时候,感染科只有12个护士,大部分从未接触过艾滋病,就像摸石头过河,一边干一边给她们培训,真是万事开头难啊”。


      望着她那一双纤巧的小手和脆弱的肩膀, 我无法想象,她是怎样扛起这副担子,一遍又一遍给护士培训,言传身教,让她们学会抵御风险和自我防护意识,自己一步又一步向前迈进,用医者仁心托起生命的重量。


    “真了不起!”我以崇敬的心情,竖起大母指点赞她。


    “在当时,就是头撞南墙也要拼着老命往前冲啊!”


     她说,在2005年至2007年间,医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以吸毒人员为主,防控与治疗十分繁重。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


     因此,每一个家庭把病人送来医院治疗,都把希望寄托在我们医护人员身上……杜丽群每天不仅精心护理病人,还苦口婆心反复做吸毒患者的思想工作,劝说毒品对自已,对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性。她说,只要给予成瘾病人更多理解与宽容,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与帮助,无论什么样的原因,他们误入歧途后身患疾病,他们还是我们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有获得健康生活与快乐的权利。


    她给我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也许这样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旁。


    苏三(化名)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生活得很安逸、快乐,并考上大学当上学生会干部。就在他大校毕业走向社会想 大干一番事业时,因交友不慎误入歧途吸上“白粉”。


     他说“吸毒的感觉就像到了“天堂”,飘飘欲仙神魂颠倒。每天沉沦于毒品的快感之中,不可自拔,最后发展到静脉注射染上了艾滋病。


     苏三刚入院治疗时,开始破罐子破摔,看什么都不顺眼,好像世界末日已来临。


     很多病人是因为静脉注射毒品感染艾滋病。对于这些病人,跟他们沟通的难度比其他病人更大,苏三算其中之列。


     他毒瘾发作时,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没钱吸毒就会偷东西,偷病房患友的手机。有时候抓住他偷手机,问他在干嘛,他就说:“我想看你手机是什么牌子呀!”让人啼笑皆非。

 


 

   “如果下次在有这种事发生,你该去的地方就是看守收所了。”杜丽群对他批评教育刚中带柔,耐心劝他“只要你积极配合治疗,很快就康复出院,你的生活永远阳光灿烂”。

 

    在杜丽群苦口婆心教育和心理疏导下,以及父母对他不离不弃,终于打动了这个90后小伙子的心。他嚎啕大哭……直言是毒品害了他的前程,发警要从哪里跌到,就从哪里爬起来。


     此情此景,犹如“金乌西坠红云灰,孤鸟回巢带倦归”的悲壮,让在场的人员也落泪了。


    此时此景,让他更加读懂“母爱如海”、“父爱如山”的伟大。


    他怀着感恩之心,当着父母和医护人员,还有自可爱的女儿承诺“远离毒品,做个好爸爸,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杜丽群的全心付出换来了病人的点赞和患者家属的尊重。


   “每天与患者零距离接触,不担心染上艾滋病吗?”有记者问。


    杜丽群告诉我们,“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性、血液和母婴传播,平时的握手、吃饭等日常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甚至照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都没有关系”。


    一路走来,杜丽群同艾滋病高危人员面对面交流,和感染者亲切握手……她用实际行动向我们传递如何正确看待艾滋病及如何同艾滋病人相处。


    感染艾滋病后还能活多久?这是一道命题。


    多数人的答案可能是一二十年,实际上随着医学进步,这一数据已经更新到55年。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20岁的时候感染艾滋病,他的寿命仍可持续到75年,这已接近人们的平均寿平。


   杜丽群不仅以科学的态度对艾滋病的传播途经了然于心,对控制艾滋病流行、减低艾滋病死亡率,以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艾滋病患者,在得到有效的药物治疗之后的寿命周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防艾宣传教育课。

 

    她是一位普通的护士长,更是病人眼里一位慈祥的母爱。


   “我想当妈妈了。”有一天,当杜丽群听到患者小陈的心愿,心中有着隐隐的担心,已为人母的她非常理解这份心情,但对一个艾滋病感染者而言,这不是一件易事。


   但在这时候,杜丽群给患者传递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她告诉小陈,现在随着医疗科学究研越来越进步,经过治疗象她这样情况是可以生子繁衍的。这对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消息。


     那段时间,杜丽群一心为小陈排忧解难,耐心为她解释母婴阻断技术,悉心跟踪小陈的服药情况,解决小陈妊娠中随时出现的问题。在饮食方面建议小陈常食和多食富含叶酸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鱼禽肉奶、大豆坚果类菠菜、适当增加补铁食物等膳食。


   也许爱心感动上帝,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56月小陈顺利产子,2017年小陈的二胎也顺利出生,给这个原本不平静的家庭,带来一片暖融融的春光与笑声。


   小陈说:“我做母亲的每一步艰辛与喜悦,都有杜护士长陪在身边,是她给了我信心。”


    在与杜丽群交谈中,她对我们说得最多的是“既然自已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坚持下去。既然钟情于护理就要伸出温暖的双手,挽救患者的生命。”

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杜丽群度过抗艾一线的无数日日夜夜,也让我们触摸到医者那颗柔软而坚定的仁心。


     那年初夏,医院收治一名患有艾滋病的“瘾君子”。这天傍晚,这名被病情折磨得狂躁不安的患者一手提着输液瓶、一手拿着带血的针头跑到值班室,咆哮着要医护人员为其扎针输液,要不然就拼命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现场的护士一下慌了手脚。


  “我马上过去!”刚下班回家的杜丽群接到电话后,想到狂躁不安的患者心生不忍,立即快步赶到现场。


   “我们已报警,等警察来处理就行了。”大家试图阻止。


   “可我是护士,看护病人是我的职责!”杜丽群的话掷地有声。


   “护士也是人,为什么要冒这种危险?他已经疯了,万一被他扎一针,那不就完了?”大家都为她捏把汗。


   “我必须帮助我的患者!”杜丽群毅然向前走去。


    象疯子一般的患者,站在哪里形如陌路,疯狂乱跳。


    “你放下针头,我就帮你打针。”杜丽群眼睛正视对方,话语镇定、坚强勇敢!


    “我心里一片空白,想撞墙死算了。”患者已沮丧到了极点!。


    杜丽群对他耐心劝导“你年迈的父母日夜盼你早日康复出院,回家照料他们安度晚年”。



    也许这句话深深地触痛了他的心灵,也许“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这句名言,又在他耳边回响。


    沉默片刻之后。


   “我要回家,我不能没有父母!”此刻,患者声音哽咽,泪如雨下。他一边扔掉输液瓶和针头,一边向杜丽群走来。


    “你是好样的,只要你配合治疗,我们不嫌弃你。”


    杜丽丽说出这一番话时,她的眼睛也情不自禁蓦然发热、晶莹剔透....


    终于,云淡风轻,护士与患者两颗心碰撞在一起,身边响起一片喝彩和掌声。

 

          四、用医者仁心感动天地

 

    医者说,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是“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自从杜丽群踏上从医之路以来,就以一名医护工作者的医德医心去感染每一个病人,让患者在冬天里感到如春天般的温暖。


   小郑,是一家居装公司的设计职员,因自已经常出差住旅馆,酒后曾和客户有过性行为,加上工作环境接触家装的各种材料有害气体,经常头疼、发烧 、呕吐,于是他把些可能存在的症状作为高危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与自己的感觉一一对号入座,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恐惧当中。


     有一天,他通过熟人“秘密”找到杜丽群求医,经一番了解小郑的病情之后,建议他住院观察治疗。 总认为自己巳染上艾滋病,每每谈及所患症状则痛不欲生,因而出现失眠、心悸、出冷汗、头昏等症状,有的甚至认为死亡就在眼前,世界到了尽头。


    杜丽群安慰他,像他这种症状的病人也不少,有的一时检测不出是艾滋病症状,有的与家族病史有关,让他好好安心住院观察治疗。她有时间就到小郑病房与他聊家常,谈他在大学所学的装饰专业,现在吃得很香,鼓励他好好干。


    有时,在病房还有其他人,怕互相揣测没面子,杜丽群下班后,就陪小郑到外面走廊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看看外面的花花草草,放松心情,尽量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护士长,记得我上高二的时候被狗犬咬过,当时也到防疫站打预苗针了,到我上大三的时候,也有过发烧头疼的症状,后来接触装修行业身体健康就越来越差了”。


   小郑的这段经历提醒了杜丽群,第二天上班,她把患者的发病症状告诉主治医生,并对病人过去被家犬咬过和装饰材料有害毒气进行排查重新诊断。


 “你要相信医生,不要乱思乱想”杜丽群握着小郑的手是真情实意的,她的眼睛看着他,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她安慰他“你放心,你的症状很快就有结果”。


最后诊断,这是家装材料有害气体“惹的祸”,排除了小郑艾滋病恐惧的困扰和狗犬病潜伏期的存在。

杜丽群告诉小郑,长期接触高浓度甲醛的家居装饰材料,会对人体造成呼吸道水肿、眼刺激、头痛、恶心、呕吐、胸闷,进而引发哮喘甚至肺气肿、肺癌等症状,提醒他在施工当中把握使用好绿色健健环保家居材料,让大家都有一个温馨、自然、环保、和谐的健康家居。

 

针对患者的病根起源,医生对症下药,经过一周的治疗,小郑终于康复出院了。


    小郑说,自已刚住院时,就像入地狱一样痛苦煎熬,生不如死。“是我遇上好医生、好护士,教我做人,激励我用乐观的态度、顽强的精神去战胜病魔”。

 

   春夏秋冬,年年岁岁。经杜丽群护理过的10000万人次的患者里,每一个病人背后都后一个不一样的感人故事,


这天周未,三月的阳光洒在病人

相关资讯

  • “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教育人生

    城乡信息参考网: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弘扬教育家精神,我们特邀知名作家,《晏阳初》一书......[详细]

  • 潘嘉芳: 天平上的奋斗者

    城乡信息参考网:“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人人心中温暖的灯塔。”30多年来,潘嘉芳主办案件5000多件、参与审理1万多件民事案件,无一冤假错案,群众心悦诚服服判息诉。...[详细]

  • 公益路上“追梦人”初心坚守责任担当“志愿红”

    城乡信息参考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从事各行各业,像星星之火,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又和我们不一样,当需要他们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将他们凝聚在一起,点点星火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