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习习满眼春|脱贫攻坚
央广网北京4月30日消息(记者康维佳 李伟民 李楠)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山高水远,风雨同行;万里路遥,不忘初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基层考察调研60多次。通过一次次深入基层的考察,不仅拉近了党和人民的距离,也为群众带去了美好的期盼,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中国乡村之声推出特别策划《东风习习满眼春》,追随总书记的脚步,回访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感受农村群众心里暖融融的春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次数有60多次。据不完全统计,其中30多次考察都和脱贫攻坚有关。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六次脱贫攻坚座谈会。从延安、贵阳、银川、太原、成都,再到重庆………每到一处,基本都采用同一种方式,就是深入贫穷的山村窝棚,深入穷乡亲们家里,邀请基层干部群众座谈,共商脱贫大计。每到一处,他见的最多的是困难群众,问的最多的是群众的生活改善得怎么样。正是这“久久为功”的不懈坚持,让贫困地区的群众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
山西省岢岚县在山西吕梁山区的边缘,赵家洼村就在山沟沟里,这里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里的深度贫困村。
康维佳: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赵家洼村。我同年7月份追随着总书记的足迹来到这里。采访完总书记亲自见过的三户穷乡亲们,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村、这几户人家确实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然而到现在才两年,眼前的景象已经大不相同:赵家洼村在2018年完成了整村搬迁。
2017年,总书记来村里考察时,听说赵家洼村只有一口水井,特意来到这口饮水井旁,登上井台,察看井里蓄水的情况。如今村民都搬走了,但是当年他看过的那口村里唯一的水井还在。
记者:这是吃的水还是浇地的?
马贵明:吃的水,浇地不够用。水浅。存不住水,只能供人吃。
记者:庄稼怎么办?
马贵明:庄稼就靠天。
赵利生是岢岚县扶贫办主任。他说,总书记来村里考察前,县里已经决定对附近的贫困村实行整体搬迁。他印象特别深的是,听说村里准备整村搬迁时,总书记就问贫困户刘福有,“你们愿意搬吗?搬迁要花多少钱、新的住房面积多大、搬出去以后做些什么……”问得特别细致。
赵利生:我们从总书记身上学到的这种为民的情怀,对群众的想法是关怀得无微不至。咱们作为基层的一个干部,如果说你还群众的事情办不好,我觉得咱就是一个不称职的干部。
记者来到宋家沟移民新村村民李改怀的家,她是从东沟搬过来的。李改怀说,她原来住的村在山里,跑上七里路才能坐上车,买个洗衣机,需要毛驴驮水才能用。
这就是贫困。总书记说,扶贫这件事他始终“花的精力最多”。在山西岢岚,像赵家洼、宋家沟这样的深度贫困村有115个。怎么办?岢岚县决定对这些村子进行了整体搬迁。这就是因地制宜,精准脱贫。
2013年,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提出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2017年,在山西省岢岚县,提出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的重要思想。今年4月,在重庆考察时,总书记关注“两不愁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党的十八大至今,中国不断刷新的减贫成绩单让世界惊叹为“中国奇迹”。
下午五点多,曹六仁下了班,买菜回家。当年总书记来他家的时候还问过他,为啥家里地上只铺了一半砖,另一半没铺。现在他早就告别了家里的土炕和铺了一半的地,成了岢岚县城广惠新村安置的355户1198人中的一员。
曹六仁:在白面厂打工。早上8点上班,下午4点半下班,工厂中午有饭。工资一个月2800元。别的收入,退耕还林有一部分,还有雨露计划和五位一体精准扶贫。一年收入大概三万三千元。我的情况很稳定,家庭没有负担,心中也没有压力。
另一位从赵家洼村搬出来的贫困户—刘福有,就是当年被总书记问到愿不愿意搬迁的人。现在住进了岢岚县城广惠园小区的安置房,75平米。
刘福有:一年下有大概一万二千元的收入。
刘福有和老伴的收入都写在扶贫卡上。我看了一下,算上两个人的工资,一年收入能有个3万多块钱。
记者发现,回访的这几家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人靠勤劳致富。没劳动能力的有兜底保障。
赵利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你看王三女、曹六仁、刘福有,不用算其他收入,就搬出来以后退耕还林、粮食直补、养老保险、五保低保这些钱,就有2万元了。我那天带求是杂志社的记者去采访曹六仁,问他好不好?他说太好了。
刘福有新房子的客厅正当中,摆着一张一家人在新房照下的全家福。
刘福有:中间那个是外孙,这个是孙子,那个是儿媳妇,外孙是大闺女家的小子。
照片里的人,个个喜笑颜开。
来源:央广网
责编:张慧 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