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加速崛起,生物医药硕果累累,高位嫁接的基础教育资源越来越均衡,社会治理和宣传工作独辟蹊径,探索出前所未有的创新之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及台商投资区成立30周年之际,海沧正用一份份含金量十足的成绩单汇报“海纳百川”人才政策的成效。
他们中有产业领域的资深专家,有国家部委的研究员,有扎根基础教育几十年的园丁,有专注新闻宣传工作的行家里手,还有来自海峡对岸被海沧这片热土吸引的优秀台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推动海沧建设国际一流海湾城区的中坚力量。
2016年区委四届四次全会以来,海沧区以发展为导向,搭建引才平台,打破流动障碍、身份限制,创新引才机制,畅通流动渠道,实现人才资源高效配置,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建设国际一流海湾城区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三年来,一批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各自领域工作成效显著,也为全区“三高”企业倍增行动注入不竭人才动力。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 珺 通讯员 洪欣琳
本版图/海沧区委宣传部 提供
王汇联
中科院专家到海沧任职
助力集成电路产业转型升级
“区别于其他区域的产业发展路径,海沧集成电路不盲目上马项目,而是走有特色的差异化路子。”
——王汇联
士兰、通富等多个项目将陆续在年底投产,今年也是海沧集成电路产业从布局到产出的关键一年,当地重点培育的“三高”企业将相继进入出效益的阶段。
作为海沧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操盘手”,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王汇联大量的时间投入在优质项目导入和专业团队人才引进工作上。
“半导体产业对资金、技术、人才要求极高,政府主导建设园区,对企业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提供支持,但很难弥补技术和人才方面的短板。”王汇联介绍,海沧的集成电路产业从一诞生就在体制机制、重大项目和运营发展上与众不同。“我们引进熟悉产业发展的专业团队来管理和运营,通过重大项目导入、优质项目收购等,逐渐集聚起海沧集成电路产业的后发优势。”
实际上,王汇联本人就是“与众不同”的典型,也是海沧不拘一格引才的直接体现。2016年底,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问题、新挑战,海沧探索落实人社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努力破解人才流动的身份编制、福利待遇等障碍,引进时任中科院微电子所产业化促进中心主任的王汇联到厦门半导体任职。到职后,他发挥中科院微电子所产业化促进中心在业界资源、影响等作用,为海沧集成电路发展提供产业规划、资源导入、项目引导等全方位的支撑。
“区别于其他区域的产业发展路径,海沧集成电路不盲目上马项目,而是走有特色的差异化路子。”王汇联告诉记者,海沧正围绕以产品为导向的特色工艺技术路线的产业链布局,重点发展以产品为导向的特色工艺、先进封装测试和集成电路设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成电路特色重镇。
尤其体现人才专业团队作用的是,海沧在布局重大项目的同时,也马不停蹄地根据市场需求布局产品的研发,“确保项目建成后马上可以投产,产品有市场销路,形成良性的发展态势。”
近三年来,在专业人才队伍的助力下,海沧积极探索政府资源与市场手段结合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模式,导入重大科技项目资源和人才资源,寻求在细分领域打造比较优势、价值链优势,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一跃成为中国大陆最热点的集成电路发展区域之一,在国内集成电路行业发出了“海沧声音”,占据了一席之地。
“海沧完成了0到1的转变、提升,科技资源已成为海沧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要素资源之一,但科技资源属于稀缺性、战略性资源,结合海沧实际,我们将以更大的耐心、魄力进一步完善海沧集成电路先进产业链布局,加大项目和应用端的人才导入。”王汇联说。
成效
2018年以来,海沧区已落户集成电路产业重大项目5个,总投资超300亿元,包括封测、12英寸特色工艺芯片制造、4/6英寸化合物芯片制造、软硬载板等。其中,通富微电子封装项目、士兰微12英寸特色工艺芯片制造成为区域产业驱动的重要一环,一期达产后,年产值可超118亿元。IC设计类项目已建成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海沧基地,共引进设计类企业30余家,聚集了400余位集成电路从业人员。
苏月(左)
国家部委人员挂职海沧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布局
“在一个蓬勃发展的区域,推动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发展,看见成效显现,这种获得感是实实在在的。”
——苏月
2017年7月,苏月从国家科技部到海沧区科技局挂职副局长,分管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熟悉中央和国家部委宏观政策的优势,让苏月工作开展得心应手,“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找到国家政策与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苏月说。
通过人才引进争取国家高端资源支持,是海沧区人才工程的又一成效。作为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处长,苏月为海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更高层次的资源支持和更广阔的发展视野。
一年的挂职中,她和团队的成员着手梳理海沧发展了10多年的生物医药产业现状、机遇和挑战,并在政策、技术等层面进行全面规划,确立了生物医药作为海沧三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的地位。她还积极发挥人脉广、资源多的优势,为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项目落地海沧奔走沟通。
“在一个蓬勃发展的区域,推动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发展,看见成效显现,这种获得感是实实在在的。”苏月对海沧的挂职经历回忆满满。
海发集团副总经理张靖是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挂职海沧的另一位专业人才。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张靖一直是不遗余力的推动者。当前她正推进“乙肝临床治愈与肝癌预防示范区项目”,着力打造“重大新药创制”服务“重大传染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厦门样本。同时,她还推动海沧生物医药园区企业与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共建“抗肿瘤新药临床评价技术示范性基地”,并获得国家层面立项支持。
记者了解到,海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远不止于此,海沧区相关部门目前正积极推行生物医药企业人才“认定+培养”计划,1月组织了海沧生物医药协会初、中级职称评审会,6月组织了高级工程师评审会,推动海沧区生物医药行业职称评定,高度匹配海沧区人才需求。
成效
目前,海沧区已与国家科技部、卫健委有关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完成《厦门市海沧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研究》;当地还与数十个国际、国内先进生物医药类项目进行投资接洽,生物医药产业从孵化为主转向以产业化为主,规上工业产值保持20%以上增速。
孙明云
创新自主培育人才模式
力促教育
提质增效
“在海沧,只要你有干事的想法,就有广阔的平台和支持。教育的事情在海沧总是得到优先的支持。”
——孙明云
7月31日下午,记者走进孙明云办公室时,他正和同事在探讨新学期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督导评估的安排。孙明云从教28年,教育理论和业务功底扎实,具有教师高级职称,2017年从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调任区教育局副局长,发挥“专业+岗位”作用,有效推进全区教育教学等专项工作。
“在海沧,只要你有干事的想法,就有广阔的平台和支持。教育的事情在海沧总是得到优先的支持。”孙明云坦言在海沧18年的教育经历,让他见证了海沧的教育从薄弱到均衡,并不断迈向教育强区的过程。
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督导评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小学校长对原来的督导评估嘴上不说,但心里‘不服气,觉得用处不大’。”孙明云告诉记者,从2018年开始,海沧正式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督导评估,并强化评估结果的应用,“不走过程不讲人情,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并邀请上海江苏等地教育专家把脉问诊解决问题,10所试点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很欢迎这样实实在在有效果的评估。”
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海沧的教育还创新自主培育人才的模式——当地启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青年干部培养工程”,培养自己“会念经的和尚”。
“青年干部培养工程”从全区选拔出148名、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教育系统青年干部,人称“35计划”。区教育局准备通过三年(2018年8月至2021年7月)的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年轻干部队伍。
比较特别的是,海沧把“青年干部培养工程”交给专业的人才培育团体。譬如说,幼儿园青年干部培养工程是和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专委会合作,周末的时候,一些上海的“大咖”园长就会出现在海沧教学。而中小学的青干工程,则是和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孙明云介绍,虽然培育工程才开始不久,但一些年轻骨干已经脱胎换骨。他们一旦成长起来,将是海沧教育未来发展的强劲力量。
海沧的教育试点改革还不止于此,高位嫁接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三大“师范巨头”等国内优质资源,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今年9月,当地还计划把“学区化办学”推进至新阳片区进行试点,以解决不同区域教育的不均衡。原来,学校是各扫门前雪,结成联盟后,开始手拉手做事、抱团发展。
成效
在优秀人才的驱动下,海沧如今的基础教育蓬勃发展,2017年以来新增学位18150个,基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中考均分超过市均分、排名岛外四个区第一,先后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通过“福建省教育强区”评估验收。
杨继祥
引进行家里手
探索媒体宣传新路径
要以“说书人”的角色去做新媒体,把新思想、正能量、人文情怀等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到老百姓心中。
——杨继祥
近日,海沧区官方微信公众号“今日海沧”推出关于660位求职者竞聘华师附中18个教师岗位的消息,单篇阅读量超过1.3万,众多海沧居民在文末踊跃留言,纷纷为这所曾经的薄弱校点赞。
实际上,海沧能够在短短两年时间,新媒体宣传和区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迅速开展并取得成效,与当地专业意识形态宣传人才队伍有着密切的关系。
2016年底,海沧区考虑到宣传领域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的实际,从企业招聘专业人才专职负责宣传工作,现任海沧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杨继祥就是那时起从厦门日报引进到海沧工作的,全程参与并协调推动“今日海沧”从创办到发展壮大。他先后通过市场化招聘的形式迅速组建起一支新闻宣传的专业化团队,引进新媒体专业人才彭建文任沧江新媒编辑部总监。
“我们按照‘说人话、接地气、重民生、讲情怀’的原则生产原创内容,选题标题精雕细琢,原创的内容和互动参与的传播方式,让群众喜闻乐见,每天看‘今日海沧’已经成为海沧居民生活的‘第四餐’。”彭建文说。
作为区级新媒体平台,“今日海沧”等矩阵发布的内容更多的是海沧居民关心的民生报道和人文情怀传播,包括高铁施针救人女孩、“最美网格员”评选等报道让地方新闻宣传有温度,群众有共鸣。
“‘今日海沧’成立之初,区委领导定调‘讲海沧人的事,讲给海沧人听,真正把镜头和画面留给群众’,这决定了我们的宣传必须向内向下,全区的街道和部门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杨继祥说。在工作中,他不断提醒团队要以“说书人”的角色去做新媒体,把新思想、正能量、人文情怀等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到老百姓心中。
成效
作为海沧区最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今日海沧”自2017年6月1日上线以来,共发布原创内容1200多条,粉丝超过13万,头条平均阅读量超过7000,成为广大海沧居民的生活必需品。稳居“福建微信影响力指数榜”政务新媒第一阵营,最好成绩是全省第一。海沧区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实践,获得了中央、省、市领导以及业内专家的肯定,被新华社誉为“县(区)级融媒体建设的海沧模式”。
李佩珍
聘任台胞为社区助理
实践社会治理海沧样本
“没想到大陆的一个区会这么开放、包容,我被海沧这片黏人的土地吸引了!”
——李佩珍
去年,海沧微电影《从1到43》广泛传播,故事主人公李佩珍是来到海沧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台胞第一人,也是海沧一个特殊群体——台胞社区主任助理的一员。“没想到大陆的一个区会这么开放、包容,我被海沧这片黏人的土地吸引了!”
作为全国设立最早、面积最大、功能最强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凸显“台味”、打好“台球”,始终是海沧区的工作重点。
2014年,海沧与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开展社区营造试点项目,吸引台湾社区规划师李佩珍主动留任,被聘任为首个台胞社区助理。
5年来,在海沧成功打造全省首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闽台生态文化村青礁村,开设“四点钟学堂”、建设“社区书院”的诸多实践中,她全力融入并推广台湾社区营造理念,成为台湾社区营造与海沧实际结合的典范。
以此为带动,海沧区在全国首创聘任台湾青年担任社区主任助理,2017年以来公开招聘三批共计54名台湾青年,深入社区参与编制和执行乡村振兴规划、推广志愿服务、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组建乡村产业合作社等,赢得海沧居民广泛认可,成为“新海沧人”。
如今,台助的群体越发壮大,李佩珍的角色也有所转变。2019年按照“顾问团队+执行团队+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成立了“海沧区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李佩珍担任理事、秘书长,以此为载体推动台助工作常态化运作。
“台胞社区主任助理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我们现在已经是3.0版。台湾青年在海沧备受礼遇,我们自己更要上进。”李佩珍告诉记者,基金会的成立让台助的工作开展有了载体和平台,今后将更专注于人才培训和专业项目的策划生成,把台湾社区治理的先进经验与海沧的实际结合,发挥出积极作用。
近期,李佩珍和伙伴们正结合新阳街道新垵东路的整治筹划开展一场“造街行动”,“我们会详细调研整条街道的业态、从业者来源,通过美食节等文化活动拉近新老厦门人的距离,并会开展行为观察,发现问题,提升整条街道的文明水平。”
成效
近年来,台助广泛扎根社区,参与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工作,助力当地探索出一条社会治理的海沧经验。台胞社区主任助理在海沧的工作实践,也有效吸引了更多台湾青年到厦门就业,进一步推动两岸融合。不仅如此,海沧区今年还针对台湾人才实际需求,修订出台《海沧区引进台湾人才办法(修订版)》,强化对引育台湾人才的政策支持。启动台湾医师进社区项目,与厦门长庚医院合作,全国首创聘任4名台湾专家担任社区医师,有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水平。
来源:半月谈网
责编: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