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人民政协文化 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它的产生发展与我国的政治文化密切相关,并且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民政协文化。人民政协文化涵盖了人民政协的理论体系、思想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制度形态、工作方法以及其特有的风格、风范、风度。人民政协文化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是对我国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协商民主实践的精神凝练。
一、人民政协文化内涵是什么
人民政协文化属于政治文化范畴。它以讲政治为核心要义,以爱国团结、民主协商、实事求是、体谅包容、求同存异、和谐共存等精神为关键要素,以规范性、传承性、可操作性的制度化规则为基本要求。
人民政协文化是协商文化。毛泽东同志在筹备新政协的过程中,就十分重视同党外各方面人士进行协商。1948年5月1日,毛泽东同志就召开新政协会议的名称、时间、地点、参加范围以及各项筹备事宜等重大问题,给李济深、沈钧儒写信同他们进行平等认真地协商。他在信中说:“以上诸点是否适当,敬请二兄详加考虑,予以指教。三党联合声明内容文字是否适当,抑或不限于三党,加入其他民主党派及重要人民团体联署发表,究以何者适宜,统祈赐示。”字里行间,充满平等协商精神,毫无强加于人的意思。人民政协是一个协商机构、协商平台。协商作为文化首先是一种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和行为模式。在人民政协这个协商平台上,所有的主体都有事好商量,凡事商量着来,协商渗透于人民政协工作的方方面面,是政协处理问题、开展工作的最基本原则,是政协组织区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的最鲜明的风格。
人民政协文化是实事求是文化。求真务实是人民政协工作的基本要求。如果政协履职活动中充斥着假话、大话、空话,听不到真话、实话,政协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人民政协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履行职能,积极主动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在政协的履职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政协委员们深入基层、探访实情的身姿,可以见到政协委员们说真话、建真言、谋真招的风采,可以感受政协委员们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实践的精神。可见,实事求是乃人民政协文化的基本要义之一。
人民政协文化是包容文化。花有百样红,人与人不同。社会上各种意见建议各有千秋、各具一格,只要是有益于社会主义和人民福祉的,都能在政协得到表达,因为政协有这样的良好平台和胸襟气度。人民政协坚持阶层不同目标同、界别不同理想同、利益不同大局同、意见不同责任同,具有组织上最为广泛的代表性和政治上最大限度的包容性。在人民政协,实行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贯彻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政策,既尊重多数人的共同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鼓励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各种看法得到充分表达,使各种利益诉求得到反映和关切,使各种智慧得到交汇和融合。
人民政协文化是和谐文化。政协的机构性质、基本职能、根本任务和运作方式都体现了和谐的精神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大联盟。人民政协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突出以和为贵,促进各利益主体的共存、共生、共利,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的和谐。和谐文化一旦形成,就具备一股无比强大的凝聚力。人民政协承认矛盾,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讲究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共存,最终实现政通人和。
人民政协文化是人民民主文化。人民政协为人民民主而生,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同西方竞争式的民主相比,协商民主具有许多优越性。协商民主既关注决策的结果,又关注决策的过程,从而拓宽了民主的深度;协商民主既关注多数人的意见,又关注少数人的意见,从而拓宽了民主的广度。人民政协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实现了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而且也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贡献。
二、为什么人民政协会形成这样的文化内涵
政治文化意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政治运作,都以相应的政治文化为前提,都在一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进行。中国人民政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例外。
人民政协文化具有红色基因。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人民政协的建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特别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政治智慧与担当,人民政协文化从根本上就具备了红色基因——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在人民政协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居于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必须恪守的根本政治原则,也是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政协文化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确保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协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事关道路、制度、旗帜、方向等根本问题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人民政协文化的红色基因要求人民政协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向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用力,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委员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进一步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决拥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在重大协商活动中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组织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广泛协商,把党的主张通过民主程序转化为各方面的共同意志,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起共襄伟业的磅礴力量。
人民政协文化体现协商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巨大的利益包容性和兼顾性,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中各种不同政治力量为自己的利益而固执己见、排斥异己的弊端。构成这一政党制度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秉持了革命志士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各民主党派之所以选择同共产党团结合作,一起推翻国民党独裁政权,也在于要回归和信守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天下为公。正是这种情怀和境界,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团结合作的首要政治理念。从政治学角度看,共和意味着一国之内,社会各阶层捐弃前嫌,团结合作,和平共处,共同为国家富强文明进步而奋斗。在共和国体制内,国家、国民的一切事务皆应遵循共同制订认可的法律,以和平协商方式解决,保证国家与国民幸福安全而又充满活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新型政党制度,它的鲜明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才能避免多党轮流坐庄、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倾轧的弊端。只有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做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和诤友,才能避免一党缺乏监督犯了错误也浑然不知的弊端。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事先充分协商,才有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成功召开,完成建国大业,同时也使得协商民主这一在中国有根有源有生命力的民主形式彰显出具有中国智慧的独特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政协真正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共和理念,人民政协文化就是无数新民主主义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
人民政协文化源于历史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不竭源泉,是华夏儿女团结奋进的共同精神家园。人民政协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基于文化自觉的人民政协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政协委员汇集了社会各界、各领域的精英和代表,蕴藏着丰富的智力优势,人才荟萃,聚集了大批社会贤达。如果和古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作对照,政协委员可以被看做现代的“策士”“乡贤”“名仕”,自然继承了这类文化中坚力量的文化担当。人民政协文化继承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和谏言传统。孔子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的“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充分反映了传统知识分子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责任担当,重义轻利、忧国忧民成为自古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共同精神品格。民主监督作为政协的重要职能,就是通过提出意见、建议与批评的“言谏”方式开展的,提案就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提案是由政协委员提出并经审查立案、提请党政机关部门或一定组织办理的书面意见和建议,类似古代的疏、表、策、论,不仅需要具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言人之所未言,更需要超乎常人的胆略与勇气。人民政协文化还传承了中华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天人调谐、和而不同、贵和执中、和衷共济,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准则、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民政协强调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理念,就是这一理念的延续与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联组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人民政协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政协的文化气度。这种兼容并蓄体现在政协组织构成上,实行大团结、大统一,囊括一切代表人物。同时,也体现在政协处理内部各方面不同意见所采取的态度和方式上。政协鼓励各党派、各界人士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做到言之有据、不道听途说,言之有理、不主观臆断,言之有度、不偏激偏执,言之有物、不大而化之,使提出的对策建议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群众意愿,具有可操作性;使日常的讨论热烈而不对立、真诚而不敷衍、尖锐而不极端,营造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始终保持精气神、正能量,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倾向,在充分发扬民主中不断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文化和政治基础,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增进最大共识度,形成最大凝聚力。
人民政协文化长于伟大实践。人民政协文化是在中国的协商式民主政治进程中,通过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实践中形成。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政协的实践创新活动不断丰富着人民政协文化的内容,而人民政协文化的内涵也随着政协履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创造物,其本质在于人的实践创造性。任何文化形态都是与之相对应的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人民政协文化也是同人民政协的履职实践紧密相连的。政协履职实践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机构,为人民政协文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人民政协文化的价值内涵随着政协履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政协文化又反作用于政协履职实践,并推动着政协履职工作的创新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源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实现的伟大创造,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从新中国建立伊始,到新时代即将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人民政协文化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和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凝聚、升华,在新的时代、新的机遇、新的成绩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是时代精神,也是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
人民政协文化符合规律、顺应趋势、面向未来。协商民主从来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在一些国家,所谓民主政治在运行的过程中,屡屡出现相互拆台的现象,很多重大决策被搁置,政府的执行力被制约或削弱。另一些国家由于盲目照搬别国民主制度,往往突出甚至激化各派系、各部族和各阶层的意见分歧,抑制了民主对团结与包容的促进,甚至导致社会分裂、民族分离和派系不和。人民政协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是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探索和实践,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人民政协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民政协承继和秉持协商文化优良传统,尊重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形成了平等、宽容、友善的协商民主精神,可以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重要的精神引领。正如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提出的,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人民政协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优秀成分,是符合规律、顺应趋势、面向未来的,必将为中国和世界的民主发展和社会治理提供宝贵的助益。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重要思想指导下,人民政协践行协商民主过程中孕育出的人民政协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成分,是符合规律、顺应趋势、面向未来的,必将为中国和世界的民主发展和社会治理提供宝贵的助益。
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人民政协以“文化力”为依托,践行人民政协文化内核精神,健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和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多年来,人民政协从理论到实践,从基本性质到主要职能,从工作主题到工作原则,从组织构成到方式载体,都是在创新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创新是理念,创新是方法,创新是精神,创新已内化为人民政协的文化因子。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人民政协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培育创新智慧,投身创新实践,实现实践与文化的双增进。
三、切实增强人民政协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新时代政协委员履职能力
加强人民政协履职能力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以文化为灵魂,真正体现改革创新的精神,更好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献计出力。优越的制度必须以优秀的思想文化为灵魂,体现制度优势的人——政协委员必须具有厚实的文化素养,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才能达到最佳的履职状态和效果。作为政协委员,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要把本领恐慌转化为加强学习、提高基本理论水平的精神动力和行动自觉,把系统学习、深刻领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增强高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努力把握人民政协文化,唯有如此,才能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不断加强和改进学习,增进学习自觉、把握理论精髓、做到学用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向全党提出要重视、加强和改进学习,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两个依靠,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实现中国梦强大支点的精辟概括。只有从灵魂深处充分认识到学以明理、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兴业等道理,才会增强学习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才会把学习当做一种神圣职责、一种精神追求,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从各种应酬和羁绊中摆脱出来,安下心来学、专心致志地学、原原本本地读、逐字逐句地啃,循序渐进,从点到面,不断拓展,日积月累。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之运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强化“四个意识”。作为政协委员,旗帜鲜明讲政治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准确把握政协组织的政治属性,清醒认知政协委员的政治身份,坚定不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聚焦大局,瞄准重点,紧扣难点,把握履职主攻方向。坚持与党委政府同频共振,主动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工作全局,把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作为自己履职尽责的主攻方向,深入参与协商,集中议政,强化监督,助推落实,自觉在把党委政府决策部署通过民主程序转化为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的履职行动中,有作为,有担当,自觉维护好大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不渝地树立人民政协为人民的理念。自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自觉在日常履职中发挥好上通党委政府、下达社会各界的桥梁纽带作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为人民群众代好言、办好事。要自觉在日常工作和委员履职中协助党和政府破解民生难题,增进人民福祉,协助党委政府解疑释惑,积极营造民主和谐、团结合作的社会氛围。
强化委员意识,立足本职岗位,恪尽职守,建功立业。政协委员来自各界别、各行业,必须立足本行业、本单位、本岗位的实际,在本职岗位上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正确方向,聚焦党政之所需,关注群众之所盼,竭尽委员之所能,勤勉工作,真抓实干,在平凡岗位上履行政协委员的神圣职责,努力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作者:第12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来源:求是网
责编:王娜 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