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会长、安徽大学大师讲席教授 欧阳友权
近年来,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倡导、业界管理者与经营者的积极调适和网络作家的共同努力下,网络现实题材作品明显增多,质量也有所提升,郭羽、刘波的《网络英雄传Ⅱ:引力场》(以下称《引力场》)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部。解读这部小说,对于我们理解网络现实题材创作抑或网络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也许是一个不无启示的“切口”。
《引力场》何以成“爆款”
《引力场》有着超越一般网络小说的文学品相,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的艺术品质,故而实现了网络创作对现实题材的“逆袭”。它不靠“打怪升级”推进故事情节,不用“金手指”破解艺术难题,或用“废柴逆袭”模式打造英雄人物、以“洒狗血”吸引眼球、靠“泪点”博取同情等套路,而是用精谨细腻的笔法、充实丰沛的细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和张弛有度的节奏,让一部现实题材小说不仅有意义,还能有意思和有意味。
比如,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无论是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主要角色或次要角色,均能为他们设置必要的腾挪空间,找准其性格特点予以精妙刻画。此外,作者善于抓住人物行为中细微而具体的片段和场景,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等呈现人物之间情感关系的微妙变化,以情节深化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强化故事的现场感。
说到《引力场》的文学品质,不能不提到它富于文学意味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没有某些网络小说语言的“常见病”,如粗糙、口水化、随意和无趣等,而是尽可能做到精致、洗练和传神,追求文学语言的饱满度和通透感。作为一部紧贴商战现实的小说,其描写创业者抗争中的不屈,失败后的奋起,内容更涉及商场官场舆论场、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市场权谋、黑幕血拼、困境化解等。如此复杂的剧情和桥段,却不显冗杂和繁乱,这得力于作者的高超叙事能力和练达不赘的语言工夫。其卓尔不群的风貌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网络文学的误解和偏见,消解了人们对网络小说套路化、轻质化和娱乐化的印象,为现实题材网文创作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网络创作如何写好现实题材
书写现实题材,强调“接地气”,目的是要写出鲜活生动的灵魂,而不仅仅是描摹世界的皮相,让现实成为文学创作的“打卡地”。网络文学介入现实,干预生活,首先是能触动人的心灵,让读者得到自己生活和他人作品里得不到的东西。这就需要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入体察和独到思考,不能让作品流于“一地鸡毛”,看过即忘。网络作家不仅要书写自己所熟悉、所体验到的生活,还需要经过艺术甄别和精心构思,写出只属于“我”的对生活的独到感悟,并用理想之光去照亮生活,呈现不一样的现实伦理,即马克思所说的写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而不只是“打卡生活”,只写“当下生活元素”或记录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让自己迷失在经验的“圈层”中。只有抵达了生活,文学才有力量;只有写出经过主体干预和观照的现实,文学才能真正抵达生活。“若跟在现实后面亦步亦趋,容易缺乏审美层面的观照;若过度理想化,人物形象会失真……破题的关键,首先要实现对现实生活的有效观照”,只有这样,网络文学的“金手指”才能“激活现实题材新的想象力” 。
现实题材创作应该表现“时代主旋律”,同时又要避免“观念空转”而成为“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很显然,时下倡导网络文学创作现实题材作品,除了“纠偏”和“矫枉”外,其延伸的价值逻辑更要求网络文学多反映时代的主旋律,体现正确价值导向。网络现实题材创作尤其需要富含正面的价值和意义。不过无论多么正确、多么高尚的价值和意义,在作品里都不应该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某种高悬的“导向标签”、一种“宏大叙事”的虚幻愿景,而要用艺术的感召力去“余味曲包”地隐含这种观念和愿景,否则写出来的只会是空头讲章的“伪现实”。
与之相关,还要需要明确一个被遮蔽的创作理念,即现实题材并非是文学制高点,文学创新比曲意迎合更重要。倡导创作现实题材,并不排斥题材多样化,也不是回到“题材决定论”,或意味着现实写作的天然优胜性。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创作更容易受市场化利益驱动,经济指标往往成为“欲望写作”的催生婆;而粉丝的催更,让本来应该是“春蚕吐丝”般的文学创作,变成了比拼高产的“速度竞赛”,或者超长写作的“拉力赛”。于是,网络文学,尤其是那些现实题材作品,便容易成为迎合市场的消费品或图解观念的牺牲品。这时候不仅要看一个作家的创作能力,还要看他的艺术定力和责任担当。生活为文学赋能,作家为作品赋魂,在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的同时,一个有艺术追求的网络作家,要使自己的作品有持续的生命力,就需要在题材之外把握“迎合”与“追求”之间的张力与平衡,多在艺术创新上下功夫,这样才有可能产生文质兼美的现实题材佳作。(欧阳友权)
【本文为文章摘选,原文刊载于《南方文坛》2020年第4期】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责编: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