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着“东方威尼斯”之称的水乡古城苏州,要问哪个乡镇的桥最多?位于姑苏之北、有着“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美誉的相城区北桥街道,肯定得有个席位。
北桥境内河道纵横,水网交织,南有漕湖,西有鹅真荡,全境被湖、荡、河、塘包围,共有大大小小的河流百余条,总长度超过100公里。
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为伐吴在此开挖漕湖;孔子的弟子公冶长为方便交通,带人在此开挖冶长泾……
水盛则桥多。“只要出门就遇桥,只要走路必过桥”。但北桥究竟有多少座桥?当地人也说不清楚。
北桥,古称莲花镇,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康熙年间,北桥被称为南北桥市,有南桥和北桥两座石桥,北桥因商业发展较快,清代成为集镇,镇以桥名。
现存于今的古桥,大多于清代或民国时期重修。其中较为知名的石家桥,重建于清朝宣统元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桥结构坚固,形式优美,桥洞呈半圆形,像半轮明月。桥西侧有一对联“雁齿云平虹腰水映,驴骑月冷马印霜骄”,东侧也有一副对联:“红板夕阳下数题诗客过,蒹葭秋水澶偕荣古人来”。
桥与水,见证了北桥3000余年的浮沉,连接着北桥的过去和未来。因水与桥而兴盛的北桥,依旧保持着水陆共行、“人家尽枕河”的江南水乡应有的模样。
千百年来,勾连起苏州南北水路交通的繁茂水系,将北桥推上了商贸重镇的地位。
自古繁华的北桥,商贾大亨往来不绝,南北文化在此交相辉映,戏曲艺术在此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北桥人对戏曲有着深厚的感情,喜爱演唱锡剧、沪剧、越剧、京剧、黄梅戏等,尤其擅长锡剧。
因水运而繁华的北桥,也滋养和孕育了一代代的艺术名家。北桥戏台多,戏曲人才层出不穷。清代戏剧家尤侗,就是北桥尤家人。
这位名士善诗词精戏曲,一生著述等身,修过《明史》,还编写了《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等多部杂剧,并家置女乐歌童,亲自教习排演。
曾经,北桥人阙阿水到上海讨生活,从唱小热荤、独脚角戏开始谋生,之后班子逐渐扩大,组建了老上海第一个滑稽剧团。
阙阿水的一双子女笑嘻嘻和笑奇奇后来成为沪上滑稽界的开山前辈。当代著名滑稽演员筱声咪也是北桥阙家后人。
还有弹词名家茅雨庵、俞筱云、郭彬卿,二胡名师俞小和尚等等,都是从这里出去的。
城隍庙内,留存至今的古戏台,至今音韵绕梁不绝。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有当地票友登台献艺,台上演绎得惟妙惟肖,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这座明清时期所建的古戏台,雕梁画栋,传承了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的明清戏台建筑风格。戏台为高台阁式建筑,檐高7米,台面阔3间,进深1间,台高3.2米。东西两侧建有看戏的厢楼6间,呈“四合院”式。台前是中心大院,院内青砖铺地,约200平方米,是相城地区仅存的古戏台。
在唐代,北桥就有儒教乡的美誉,历史文化名人辈出,崇文重教的传统更是延续至今。作为中国首个乡镇级“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北桥加快传承保护,在“情韵戏乡”中,激发着北桥人乡村振兴的文化自信。
依托校园阵地,北桥累计培养了500多名技艺精湛的“戏曲小艺人”,特别是少儿评弹娃娃更是走出了国门,用吴侬软语向全世界观众展示水乡风情、北桥风韵。
以水之柔构建诗意江南,以戏为名增强文化自信,如果你来苏州,我要请你到北桥走一走,看看旧时的江南、今日的繁华。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网
责编:林夏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