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合肥8月24日电(胡磊)在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医疗困境上,社区医院被普遍寄予厚望。但是,社区医院却面临着“路很近,心很远”的尴尬境地,大医院里病人扎堆,而社区医院则是门可罗雀冷冷清清。
“70%的病人是不需要到大医院挤着看病,基本上是普通疾病而非疑难重症,在社区就能解决。”这种看病“乱象”得到了大多数人认同,而现实情况却是,大病小病都舍近求远去大医院,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社区医院的患者寥寥。
社区医院 不被居民重视
鲍女士前段时间感冒了,喉咙发炎,咳嗽,总是不见好,于是,周二上午请假去了市区一家三甲医院配药。可等挂上医院的眼鼻耳喉科号后,她傻眼了,自己的号已经是60多,而那时医生才看到20多号。导医台护士直接告诉她说,早上是排不上队了,下午再来。
鲍女士其实知道自己只是普通感冒症状,时间拖得比较久而已。她本来想去找社区医生开点药,可是想来想去,觉得都没有去社区医院看病的习惯,索性还是下午再请假到三甲医院。
“大病进医院,小病找社区”是近年来政府力推的缓解“看病难”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现实往往是像鲍女士这样,只是有点头痛脑热的小毛病,就算排队等个三四个小时,也要往大医院挤。
现实困境 制约长远发展
在社区医院采访时,有部分居民向记者反映,社区医院相较于大医院,虽然就医方便和服务态度好,但医疗技术和设备水平远远落后,如果这方面能改善,那就能真正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找社区”,看病不再难。
“除了居民盲目相信大医院、名医生的因素之外,社区医院确实存在短板。”合肥市包河区一家社区医院负责人坦言,“庙小留不住大菩萨”,别说名医,就是出自医学名校的应届毕业生,社区医院也很难留得住。即使能招到一些年轻医生,大多是在社区医院“过渡一下”,积累一定经验后就“另攀高枝”。此外,医疗设备、药品等不足,也常常让居民“过门而不入”。
“社区医院医生收入低,职业发展也受限制。”南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杨友金告诉记者,社区医院不仅要接诊医治病人,还要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非常大,但收入却远远比不上同样劳动量的大医院的医生。由于社区医院很少有机会参与疑难杂症医治实践、接触最新的医疗技术,个人职业发展受到限制,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社区医院医生“职称晋升难”。
加大投入 补足医疗短板
“社区医院要想获得老百姓的认可,还要下很多功夫,政府必须加强投入,吸引跟多优秀的医学人才去社区医院,带动社区医院医疗水平的发展,只有医疗质量提高了,基本设备齐全了,把老百姓吸引来了,才能真正实现小病进社区。”笔架山街道翠庭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说。
相较于国内,国外的社区卫生服务很完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度非常高,这是国内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去学习的地方。“大家对医生的要求很高,但是医院收入达不到标准。缺医生、缺设备、医生水平低、患者少,这是所有社区医院一直存在解决不了的老大难问题。希望社区医院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升医生个人技能。”居民李女士建议。
笔架山街道翠庭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认为,社区医院的资金除了财政拨款还要依靠营业收入,但是病人对社区医院缺乏信任,到社区医院来主要就是拿药,像在饭店点菜一样“点药”,社区医院只是起到一个药店的作用。社区医院每天百来个病人,一半以上是为了来拿药的,但社区医院药品少,有些慢性病人需要3~5种药,社区医院如果不能全部提供,无意中又会流失很多病人。
据相关调查,有近三分之二的三甲医院病人都可以分流到社区医院,但在患者的就医观念里,对大医院的心理依赖已经形成,上述的局面仅仅依靠呼吁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健康是人最基本的一种需要。增加基础医疗投入,提高社区医疗技术水平不能仅仅作为一个口号,不然,首诊到社区的目标依旧任重道远。
责编:三丰 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