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记录 > 正文

村官频违纪,为谁敲响警钟

时间:2016-09-18 | 作者:未知  | 来源:中国城乡新闻网 | 点击: 1356 次

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数据显示,截至82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今年共通报325起扶贫领域突出问题。在通报的325起案例中,约有218起案例是“村官”涉腐,占比67%。“村官”成为主要的违纪群体。

 

中央的扶贫好政策,要落实到生活在乡村的贫困户身上,才算真的好。中央的惠农扶贫资金,从国库拨出,经过省市县乡村,一级一级,一环一环,最后一分不少地“平安抵达”贫困人员手中,才是真的惠农扶贫。

 

为了扶贫资金的“平安抵达”,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的预防工作。从预防角度来说,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经手部门,每一个经手的具体工作人员,都是廉政风险点,都是预防工作对象。从设立宏观层面的扶贫政策,到完善资金监管的财务制度,乃至微观层面的扶贫人员情况的统计、核查、扶贫资金的发放,需要环环相扣,处理好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扶贫资金“平安抵达”。监督部门从预防宣传,到跟踪监督,从揪出“蛀虫”,到查漏补缺,都是为了扶贫资金的“平安抵达”。

 

从检察机关查办的诸多扶贫腐败案例来看,把扶贫资金当作“唐僧肉”来盯着的人,各个环节都有。村官作为其中一个环节,本不奇怪。但从现在通报的案例来看,超六成的腐败问题发生在村官这个群体,就不能不引人发问了,也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了。

 

扶贫领域的腐败集中发生在“村官”这个群体,让我们很明显地看到扶贫这个“木桶”的短板在哪儿。它提醒有关部门:我们设计严密的扶贫资金发放制度在最后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贫困人员的“救命钱”已经到了他们身边,却被装入了“村官”的口袋。它也提醒承担监管和廉政预防责任的部门,“村官”可能是整个廉政预防体系的薄弱环节。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把中纪委通报的情况看作一记警钟,就不能仅仅看作是敲给“村官”听的,也应该是敲给承担监管和预防职责的有关部门听的。

 

进一步来说,群众身边的腐败,带给这些群众的恶劣影响,远远大过新闻里播放的那些腐败大案要案。特别是扶贫领域的腐败,直接影响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它对党和政府形象的破坏力也是巨大的。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知和信任,除了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途径,更主要也更直观的,是通过身边的公务人员来获得的。对于身处偏僻乡村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的农村群众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村官”就是政府的象征。因此,一个村官的腐败,伤害的不是一个两个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感情,而是一个村庄、一批群众对党和政府依法治国、强力反腐的信任和支持。(郑博超)

 

由此可见,“村官”成为扶贫腐败主要违纪群体这一警钟,更不应该只让“村官”感到震惊。

 

来源:检察日报

 

责编:长弓    唐敏

 

相关资讯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建立利益耦合机制

    城乡信息参考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其中,体制机制创......[详细]

  • 伟大时代的精神之光——评长篇地震报告文学《寻找甘宇》

    城乡信息参考网:伟大的中华民族总是在灾难中挺直脊梁,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世界上也从来未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灾难而弥坚,屡受磨砺勇向前...[详细]

  • 生吃茄子不靠谱

    城乡信息参考网: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表示想通过吃茄子来减肥,然而炒茄子特别能吸油,就想问问生吃茄子靠不靠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