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考察调研。他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粮食安全,是中国农业和中国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这也是主人翁柯建国在农业领域躬耕五十年所坚守的根本。从17岁做农技员,到高考考上农业大学,后来成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农业工作整整五十年,柯建国一直是中国智慧农业的先行者。
田间地头实现梦想 打造“天府粮仓”
“田间农博”是柯建国教授的一个梦想,早在2016年,柯建国教授就策划过在成都周边选址,创立一个名为“天府农业硅谷”的项目。到后来,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在新津区建设天府农博园。作为智慧农业专家,天府农博园在2020年便邀请他赴农博园主持田间农博展场的种植工作,这使柯建国的梦想得以实现。
走进天府农博园大田展区,可以看到,上千亩水稻、旱稻已经播下,天光云影倒映在水稻田中,嫩绿的秧苗正节节生长,天府农博园大田种植顾问柯建国教授正在田间忙碌。
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的关注让他干劲十足,他激动地告诉我们,“今年天府农博园要建设水稻新品种试验区、稻香杯水稻品比试验区等,重点展示最新的国家级优良品种,包含200多个水稻良种、9个旱稻良种,还有几十个大豆良种、玉米良种、蔬菜良种。”
谈及天府农博园的初衷,柯建国感触颇深,“农博园的设计初衷和内涵是办一个在田间地头永不落幕的农博会,采用‘窗口+基地’模式,提供农业科技对外展示和推介的窗口,面向全球、辐射全国、服务四川。我长期以来就想吸引志同道合的投资人和政府联合设立一个田头农博会,将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新农机、新装备、新模式直接‘种’在一处,进行实物、实景、实况集中展示、推广,让我们的农业科技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带得走。”。
据柯建国介绍,天府农博园承担有优良品种的展示、推广的职责,“我们很重视旱稻良种的引育,因为旱稻可以在缺水的山坡上种植。去年旱稻亩产达到1000多斤,取得了好收成。下一步,我们还会对旱稻进行推广,让更多的耕地种上粮食,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引进先进技术 让天府农博园走出去
在柯建国眼里,天府农博园的理念就是室外展场,“既然叫农博,就是农产品博览、农业科技博览。要将成果展示在大田里,把论文写在大地里,把最新的技术直接在田里面推广出去,成为一个活体的展览,活体的展博。”
其实,在建设农博园初期,柯建国也面临着许多难题需要攻关,“我以天府农博园农业项目负责人的身份接受任务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生产条件极差,所到之处都是一片千孔百疮的沙地,大部分耕地耕作层和沟渠破坏,几乎无灌溉条件,完全不具备所规划的作物生长条件。”
柯建国谈到,除了生产条件不足,生态环境恶劣,乱石成堆,土壤污染严重,水质不达标,土壤养分严重缺乏也是一大困难。针对生产条件差的问题,根据现有土壤和灌溉条件,柯建国对作物种植布局进行了规划调整,重点发展旱稻,取得了成功。“土壤缺素和土壤污染问题,快速诊断出来后采取治理、阻隔、补缺等技术措施,也已基本解决。”
讲起这些年最深的感悟,柯建国表示,对于农博园,要解决多专业、多学科问题,只有靠多研究、多学习、多请教、多工作,“最初团队几乎没有早于半夜2点前休息的情况,甚至熬通宵的情况也有不少。”
看着茁壮成长的农博园,柯建国也是信心满满。他表示,下一步,天府农博园将根据实际情况计划联合南京农业大学等川内外大学和科研院所,成立研究院,重点对四川农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有开发潜力的植物种质资源进行研究开发。
大美丰收 一生愿为农业发展奋斗
在农博园里,我们看到大田展区里有用彩色稻谷绘制的图案,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画卷。
今年四川遇高温干旱天气,稻谷是否能扛得住,是否会影响大田展区的展示效果,成为前来参观农博园的部分游客提出了自己的考虑。
来源:中国网
责编:茹冰 李珣
柯建国轻松地谈到,对于这种情况农博园早已有了应对方案,不仅提前安装的滴灌系统早晚两次进行浇水降温,并且针对土壤特性,专门种植了旱稻,还采用了新型的补水剂。可以说,柯建国用自己的专业度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结合,保证了稻谷在极端天气下的正常发展。
对于农业的宣传发展,柯建国有自己的直观感受:“现在的农业实体展示的宣传效应、带动效应对‘三农’的发展进步将大有裨益。特别是今年天府农博园所展示出的所有农业产品,这将进一步摖亮四川农业金字招牌,也有利于天府农博园的品牌建设和后面的运营。”
在柯建国的回忆录里,自己出生在农村,在大集体生产队、公社做过农技员,高考之后进入了农业大学,现在又在天府农博园从事农业种植工作,负责农业项目的策划、设计和施工,自己感到无比自豪。“这一生从始至终都与农业打交道,到今年整好五十年。”
“我过去经历过困难时期的缺粮窘境,现在觉得自己这辈子还是能够多做点事情,我即有经验,也有科技背景,尽管年纪大了,但我还有这能力。为农民多增收,为中国粮食安全,为现代农业发展多贡献一点力量。”柯建国感慨说。
“伤腿趟出沙坡绿,诟水浇得旱粮黄。再育小苗为春种,且等明秋您再来。”这是柯建国对自己写的一首诗。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农业工作者的决心,用一颗颗茁壮成长的稻苗描绘了中国农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