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城乡文化:人人都能当作家,文学进入全民创作时代

时间:2023-05-29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网 | 点击: 3214 次

霍艳

 

近年来,文学创作的主体正发生变化,“作家”从一个专业的名词,变得越来越大众化。随着网络作家数量不断攀升且年轻化,快递作家、打工诗人不断涌现,文学正进入一个全民创作的时代。在普通人笔下,“文学”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和真正的价值。

 

当下我国的文学创作主体大致可分为:专业作家、网络作家、互联网“野生作家”和“素人作家”。

 

我国的专业作家制度历史悠久,20世纪50年代一批专业作家积极扎根生活,反映新中国的建设和存在问题,柳青就是其中代表,在深入生活中写出了《创业史》等经典之作。专业作家制度曾将作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学习。但伴随文化事业改革,专业作家制度一度因为经费紧缺、优秀作家流失、创作才华枯竭、消费主义冲击等原因被动摇。

 

近年来,专业作家制度逐渐得到恢复,并且探索出了“签约制”“选题制”等新的形式,其中特别重视对青年作家的培养,使其成为当下文坛的“中坚力量”。但专业作家的创作也容易造成封闭化的趋向,陷入发表——评论——评奖的单循环里,和普通读者缺乏有效的互动,其中有一些也缺乏“深入生活”的实践。

 

为了打破这种封闭,一些青年作家开始走入高校,从事创意写作的教学,将松散的创作变成更为高效的教学生活,促使他们不断吸收专业知识、反思观察、与学生互动、及时收获不同读者的反应,打开过去封闭的交往圈子。这一切也反作用于他们的创作,更具人文性、前瞻性和探索性。

 

新时代以来,我国网络文学发展迅速,网络作家队伍不断壮大,并呈年轻化趋势,全国有超过2000万人从事网络文学创作,仅2022年,网络文学网站新增注册作者260多万人,新增签约作者17万人,新增作者大多为“Z世代”。网络作家已成为我国新兴的文艺群体和不可忽视的文艺力量。但他们面临着更新迭代快、工作强度大、生活、心理压力大、缺乏社会保障、唯流量、同质化跟风化严重、创作精品率不高等问题。如何完善网络作家的社会保障机制,保护他们的创作权益,加强培训、职称评定等人才建设,并在主题、技巧上加以引导、提升,使其创作出更具人民性、创新性的精品力作,仍需要持续探索。

 

还有一批通过新媒体平台涌现出来的作家,被称为“野生作家”。他们借助新媒体这个更细分的渠道,实践着文学性,再向传统文学期刊蔓延。这条脉络最早可追溯到21世纪初,一批从新闻媒体或其他领域转型的“70后”作家,他们身上有着鲜明的身份标签,阿乙是小镇警察、廖一梅是编剧、冯唐是妇科肿瘤博士,这些身份标签使他们在大众媒体上不断获得曝光率,无形中消解了写作的职业门槛,唤起更多潜在写作者的关注。他们看似是“业余”创作,但其实都是资深文学爱好者,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纯文学和大众文化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除了这些浮出地表、被人看见的作家,我国还有大量的业余文学爱好者,他们从事着和文学毫不相关的工作,甚至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但依然坚持用文学这种古老形式书写时代的发展和身边的故事,展现民间社会的众生相,被称为“素人作家”。杨本芬、范雨素、陈年喜、胡安焉、王计兵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创作不分年龄,杨本芬在80岁才推出女性三部曲,将生活原浆酿成了醇酒。他们的优势在于能用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生活细节,呈现出生命的粗粝质感和人与社会复杂的关联,尽管在语言、结构、技巧上有所欠缺,但并不妨碍他们借文学表达真情实感和对社会的独特观察。

 

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创作里展现了当下中国人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的诸种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成长的文艺青年相比,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成长轨迹,身上体现了真诚坦然的创作态度和对文学对生活独特的理解,纠偏了当下文学创作由于生存背景和汲取资源相似而越来越同质化的倾向,呈现了勃勃生机。同时从他们的作品也能看出文学对于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影响。

 

这些文学爱好者数量庞大,虽无法直接登上文学期刊,但新媒体给了他们表达的平台,展现他们生活里的沉淀,也为文学重新“赋形”。2023年快手推出诗集《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收录200余首诗歌,创作者有农民、建筑工人、外卖骑手、家庭主妇、留守老人,作诗的场景也很随意:火锅店、小卖部、玉米地、送外卖的途中、婴儿身边。短视频的形式更让他们工作、生活场景得以生动再现,诗歌从可听可读变成可看可感,显示出生活处处充满着诗意,鼓励人们不断去发现。

 

相类似的作品还有《劳动者的星辰》《在工作中,看到中国》,都是劳动者的自我书写。他们的写作并不功利,随手写在碎纸、备忘录、朋友圈,不指望能发表,写出来就很幸福。这种“素人写作”还原了文学本来面貌,文学不是专属于精英阶层的奢侈品,也不是消费社会里的商品,而是充满无限的精神潜能,可以打破身份、环境的束缚,在文学面前,众生是平等的。文学是波澜壮阔时代的一份见证,每个普通人的“文学作业”都承载了这个时代丰富的细节和饱满的情绪。文学更是心灵的起点,是一种真挚情感的抒发和繁重压力下的释放,人们借文学进行对话,寻求“他们懂我”的共鸣,从自我联结到世界,就像外卖诗人王计兵表达的“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

 

这种由普通人书写、源自生活土壤、真挚素朴的文学还有着可复制性,能吸引更多人对生活进行挖掘,展现各种有趣的灵魂和复杂的人生经验。他们的作品浓缩了普通人的生活智慧和巨大的生命能量,见证生活的酸甜苦辣和时代的众生百态,真挚而动人,给当下文坛带来一股鲜活气息,把虚无缥缈的文学重新拉回到大地。阅读他们的故事也可以反思自己,重新认识业已定型的世界。

 

面对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提笔创作,专业文学工作者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开拓思路、提升创作技巧。“皮村文学小组”是一个由劳动者组成的文学群体,成员们闲暇时间聚在一起讨论文学,不定期出版刊物,一批高校教师、作家会为他们进行授课、点评,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文学工作者不再扮演高高在上的导师角色,而是俯下身来向普通劳动者学习,教学的同时也是对自我观念的一次改造。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普通人的作家梦变成了现实。我们不光要鼓励他们用文学表达自我、书写时代,也要提供友善的发表环境、健全评价机制、普及文学教育,提升他们作品的文学质量和思想深度,让专业与业余的文学创作互相取长补短。同时我们也不该忽略一些特殊的群体,如视听障碍人士,他们同样有着对文学的渴望,应该积极利用新媒介、人工智能等方式,满足他们的文学表达欲望,共同迈向一个全民创作的文学时代,用文学彰显伟大的中国精神。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青年学者)

 

来源:文汇报


责编:唐克     王衡

相关资讯

  • 守护城乡印记 传承文化根脉

    城乡信息参考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陕西发掘了一批具有保护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守护城乡印记,传承文化根脉。...[详细]

  • 加强城乡文化艺术交流 助力边疆民族地区振兴

    城乡信息参考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详细]

  • 网络电影正成为文化产业生力军

    城乡信息参考网:网络电影在发展初期曾出现过一些不良现象:如为获得更多商业利益,片面追求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短时效应,混淆低俗与通俗、欲望与希望、感官娱乐与精神快乐等概念,以出位内容博取眼球。面对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