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如何激活城乡空间?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就此深聊了一番
在旧城改造中,公共艺术是激活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成为城市更新的助推器。在新城建设中,公共艺术不仅营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环境,而且不断创造城市的新场所与新文化内容,满足日益增长的市民的精神文明消费需求,提升新城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2022年3月5日,“公共艺术与城市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北京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举办。论坛由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公共空间与雕塑艺术专业委员会和时代空间联合主办,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承办。二十余位来自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与雕塑、策展、艺术评论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公共艺术与城市精神建构问题展开深入谈论。
“公共艺术与城市精神”学术研讨会现场
“公共艺术与城市精神”学术研讨会现场
主题演讲
在主题演讲环节,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于化云就北京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发展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于化云
他表示,北京的城市雕塑是与共和国同时诞生的,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主席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1959年十大建筑的建设为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工农兵、陆海空、体育运动组雕建成。
1982年中央批准开展城市雕塑试点,开启了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历程。1984年地铁2号线壁画完成。1985年全国第一个雕塑主题公园和一批环境雕塑落成。1985年启动了历史文化名人雕塑的建设计划。1990年北京亚运会20多组城市雕塑落成。1999年长安街和王府井大街城市雕塑落成,陆续完成皇城根遗址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奥运社区公园等一批有规模的城市雕塑的建设。2000年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和红领巾雕塑公园建成。2002年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完成。2008年奥运会建成260多座城市雕塑。
于化云认为,北京的城市雕塑发展方兴未艾,首都作为文化中心,建设城市雕塑、壁画和公共艺术的推广任重道远。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景育民教授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景育民教授从自己多年的创作角度出发,解析动态艺术新趋势,看动态雕塑如何去激活静态空间。景育民说,中国雕塑艺术近年来从观念到形式的研究与拓展,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作为文化观念与表现形式,已经进入多元化、多样性的实验状态,成为重要的方法论与语境的探索命题,催生了本土动态雕塑艺术的实践。
他还指出,动态雕塑(装置)的出现,以前瞻性的科技思维与艺术观念嫁接,逐步探索拓展出一个全新的语言体系。由静止到动态、由独立到互动的新观念、新形态实验,是中国当代雕塑深度发展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教授分享了他的《荒野艺术计划》。“荒野艺术计划”是他近几年正在进行的,一个有连续性、观念性的创作计划,创作基地选取在戈壁、沙漠、山区等人迹罕至的地方。目前这一创作计划下已完成的作品有:《戈壁方舟》《大地之子》《无界》《风语者》《汉武大帝》等。
董书兵谈到,近几年在戈壁滩等户外场地完成的大型雕塑,采取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创作方式。这种不同体现在作品注意生态、人文的创作理论,从创作材料、主题风格到实施方式、观念表达,都充分尊重大众的审美需求,并与时代脉搏、城市风情、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以雕塑艺术的形式,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自然与生态的平衡。
此外,北方工业大学教授、《公共艺术》丛书主编、博士乔迁探讨了公共艺术如何推动区域发展与人文城市建设。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学术部副主任、时代空间创始人阿福以日本濑户内直岛为例,探讨了如何以艺术复兴城市,推动城市更新发展。
圆桌对话
在圆桌对话环节,与会专家先后针对公共艺术、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详细规划处(城市更新处)处长马红杰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详细规划处(城市更新处)处长马红杰表示,新阶段、新时代的城市精神还需要再定义。我们对首都的公共艺术和城市精神的理解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认识,尤其是后疫情和后奥运时代,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其城市文化体现什么样的精神内核一直是业内广泛探讨的内容。
他也提到,北京在做减量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对城市品质、文化传承及新兴业态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通过文化触媒作用激发城市更新的要求也非常高。我们在规划上对不同区域城市发展、城市精神有分区、分类、分人群、分实施阶段的充分对应,对存量和增量分类加以引导,来满足新的发展方式的要求。如首钢和回天等更新地区都通过公共艺术和城市精神的深入挖掘来激发规划实施和地区发展。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设计所所长吴克捷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设计所所长吴克捷指出,基于国家战略层面的整体变化,国土空间规划如今代替了过去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城乡规划。过去说到城市,谈的更多的是集中建设区,现在已经拓展到非建设区,广袤的山水空间区域,以及领海、领空层面。空间关注点从功能逐渐转向到品质。尤其对与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向精细化转变。此外,发展模式也从单向维度的发展向多向度发展转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城市建设等不同层面。这种多向维度的发展,更需要强调文化属性,更应体现人文关怀。
北京市朝阳区文旅局副局长王令
北京市朝阳区文旅局副局长王令表示,文化艺术不仅可以和科技、旅游融合发展,也可以和“双奥之城”北京的奥运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她认为,政府各职能部门应把艺术院校、艺术家资源整合好,把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拓展好。让艺术走进街乡的公共空间,让艺术家和社区老百姓形成良好的互动,让公共艺术更好的发挥引领性、服务性、参与性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马天羽
新时代的公共艺术如何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马天羽认为,人才培养是关键。这不仅需要政府、专家的广泛参与,还需要与院校密切合作,共同谋划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方法。
他还谈到,城市雕塑是中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社会发展下产生的概念,而公共艺术在中国,也一定具有中国特有的时代特色。中国的公共艺术不仅具有其自身学理方面的特征属性,而且它一定会带着中国的底色,成为城市、乡村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的表征,其“人民性”同样值得我们注意和探讨。
责编:茹冰 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