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 > 正文

优化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

时间:2018-03-26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1333 次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成果显著,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逐年增长,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各地区也基本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然而,长期以来割裂的城乡二元体系和城乡区别的教育制度,以及“城市优先”的资源配置导向,共同造成了我国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进而拉大了造成城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城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又进一步增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亟待改善。长期以来,我国坚持对城市投入更多的建设资源和教育资源,优先发展城市地区和重点学校,在逐渐完善和优化城市教育体系的同时,农村教育却依然维持“以乡为主”投入机制,缺乏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支持,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不断流失和城乡教育差距的不断扩大。尽管从2001年起我国逐步加大了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并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步改善农村教育的经费、设施和保障,但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城乡师资质量的差距。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均低于城市,城市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远高于农村。农村高级职称专任教师也只是城市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一半左右的水平。从办学条件看,农村学校先进的校园网络教育设施配置也远远落后城市学校。

 

我们必须在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导下,继续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水平,为最终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奠定基础。

 

首先,要保证充足的教育投入。近年来我国教育财政资金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大,使得城乡教育经费的差距不断缩小。2010年到2015年间,全国普通中小学生人均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到5年前的2倍左右,而农村的中小学生人均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高于全国水平。这体现出城乡教育投资水平提升的同时,城乡差距的改善。然而从全球对比看,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投入还处于较低水平,尽管在2012年达到了4%的国际平均标准,但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一定距离。要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各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尤其对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经费要落在实处,切实提高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从而确保城乡在长期内能够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全面提升农村师资质量。近年来我国教师数量的增长和农村学生的流失共同导致了农村生师比高于城市的情况。2015年各级基础教育生师比和城乡小学的生师比分别为12.96110.891,城乡普通初中的生师比分别为20.19114.201,表现出差距较小且农村好于城市的特点。然而,城乡师资质量的差距依然存在,尤其是高学历和高职称专任教师以及美术、音乐等艺术类专业教师的缺乏。要真正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坚持硬件和软件同步推进。在教育硬件资源快速完善的同时,师资软实力的提升则成为打破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手段,提升农村教师质量,包括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和流动机制等,保障农村学校能够补充到高素质的新教师。完善教师培训和考核体系,鼓励教师提升学历,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优化和良性循环,充分利用城乡间、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交流,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再次,提升教学资源利用效率。随着农村教育经费的不断补充,农村学校的基础办学条件已经跟上了发展的步伐,各类专业教室和设备也是从无到有,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在指标上从生均校舍面积到生均图书,农村的中小学均高于城市,不存在明显的数量差异。而校园网等信息化建设方面则要强化农村学校的校园网建设和有效利用。通过互联网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改变农村学校设备不会用、老师不会教的问题,积极开展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推动以城带乡,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流动起来,焕发活力,为城乡学生带来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实现城乡教育的协同发展。

 

    最终,全力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城乡教育差异不是一蹴而就,是在历史积淀下形成的,同样地,消除这一差异也必不会在短期实现,而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逐渐缩小城乡教育在资源利用上的差异。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最重要的是统筹城乡共同发展,首先要落实城乡财政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城乡教育经费的来源和保障。从制度到实践,每一处都要落实公平公正的理念。完善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使用、教师和校长的统筹管理,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等,都将为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贡献力量。不断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合理流动,设计城乡教育平台,统筹规划,实现城乡间教育资源平台内、平台间的共享,资源互利,最终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王曙珏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责编:管理员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