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通 > 正文

“反向春运”成阖家团聚新趋势 智能春运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时间:2019-02-08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933 次

 

【案例剖析】

 

舆情分析师 贵婷

 

一年一度的春运再次起航,这场全国大迁徙,依然是春节话题的“头版头条”。121日,2019年春运正式启幕:40天内,29.9亿人次将踏上旅途,汇聚成“流动的中国”……从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消息称,今年春运客运供需矛盾有所缓解,百姓出行方式更加多元化。

 

 

春运成观察我国经济腾飞的窗口,“反向春运”折射社会发展

 

春运的背后,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城镇化进程已然与个体发展紧密融合。故乡和他乡之间的滚滚人流,交织出一个转型期的中国。湖南科技大学教授曾兴认为,我国春运不仅是一项重大民生,更是一道经济符号,记录我国经济腾飞奇迹。中国纪检监察报称,春运的变迁,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透过春运,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中国迸发出的强大发展动力。

 

新华社报道称,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季节性迁徙,春运是对中国交通体系的巨大考验,也是观察当前中国经济态势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一些经济学者看来,中国的春运呈现越来越突出的“技术密集型”特征,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势相一致。中铁隧道局投资有限公司党工委书记张志说,智能化交通体系的背后,是智能装备、互联网、通信、轨道交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也是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关键奥秘所在。春运也凸显出中国经济面对复杂形势时的定力和韧性。来自广铁集团的数据显示,作为中国乃至全球制造业的重镇,珠三角工厂的生产仍然相对稳定,用工形势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据交通运输部消息,今年全国范围内“反向春运”特征明显,更多的老人和孩子来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过年。“反向春运”是指年轻人选择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春节,也被称为“反向团圆”。近两年,这成为不少80后、90后年轻人与父母共度春节的新方式。

 

北京青年报毛建国评论说,随着“反向过年”的出现,把家人亲人接到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过年,显然免除了很多烦恼,从文化观上讲,这让人想到了“人在哪里,家在哪里”。在一个大流动的社会,这种对家和对年的认识,可能更符合时代特征。也正是基于经济和文化的双重驱动,这几年“反向过年”越来越多地出现,也得到了舆论的支持和认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反向春运”撬动春节旅游市场,对城市服务保障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舆论还认为,把父母孩子接到城市,既缓解了春节前集中离开大城市、春节后集中返回大城市的交通压力,还撬动了春节旅游市场。网民“吴逸超”说,春节旅游市场也被悄悄地撬动了:反向春运实则也是旅游的一种表现方式,子女带着父母亲子在自己奋斗的城市游山玩水,在巩固亲情的同时又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除此之外,带孩子“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的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不少人借着反向春运的机会让祖国的下一代有机会接触到大千世界的繁华与精彩,让他们在见识到祖国大好河山之后,在心中埋下一颗“走出去”的种子,促使他们去为此而拼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分院院长赵一新说,能否承接住、承接好“反向春运”的客流,对城市而言也是考验。比如在服务上,不妨精心准备更多文化大餐,发放各类旅游“礼包”,提升群众的体验。此外,人多了,就对城市有序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要切实维护好市场秩序,强化应急协调联动,切实做好节日期间各项服务保障工作,让“反向春运”的客流不虚此行。

 

深圳晚报评论称,“反向春运”让春节流动更均衡更丰富,既为旅客出行提供了更多实惠和选择,又可充分利用回程方向运输资源,盘活春运整体运输效率。运输部门积极通过价格调整,激励“反向春运”的进一步推广,无疑也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明智之举。即使“反向春运”不会成为一种主流,也能成为春运的一种有益补充。“反向春运”逐渐兴起,无疑也为相关部门和机构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节前、节后的特殊时段,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春节人气回升,这些城市如何合理安排运力、运输设备、错开客流高峰期,让走的人顺利地走,来的人安心地住,也将成为新的课题。

 

网民还指出,反向春运意味着在春节期间,将有更多人在城市中生活,尤其是旅游热门城市,对于这些城市而言,服务业的返乡人员依然会选择返乡,继续留在城市中为城市正常运转服务的人员将在春节期间承担更繁重的责任。不仅是餐饮行业,临近春节,快递、外卖、家政等行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缺口,待解决的问题仍有不少。

 

交通路网四通八达,春运旅途更加便捷温馨

 

从一票难求到多元化出行方式,春运旅客的归途发生了巨大变迁。新京报社论称,从绿皮车到高铁,从摩托车到小汽车,务工人员春运回家方式的变迁和升级,是社会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升级)、基础设施(铁路、公路网)完善、人口流动规模下降等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它也道出了一种朴素常识:勤劳拼搏的中国人,配得上也必将拥有更安全、更体面的回家、出行方式。春运图景的变化,包括摩托大军规模的下降,象征着一个“正在远去的中国”,它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注脚,同时也在重新定义“春运”。

 

网民“张书增”说,加密路网建设,打造春运便捷路。铁路网从疏到密,让春运的速度越来越快,旅途更舒适也更顺畅。到201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2.9万公里以上。从白山黑水到彩云之南,从“最北一横”到“沿海大通道”,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铁路密布,高铁飞驰,“八纵八横”铁路网骨架更加清晰。日益完善的路网结构,为春运期间人们出行提供了有效运能支撑,完成了从“走得了”刚性需求到“走得好”品质追求的转变。

 

广铁客运部有关负责人认为,春运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春运的很多细节、内涵都发生了一些改变,“回家过年”这一传统形式正被重新定义。

 

这几年的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务工流、学生流稳定甚至减少,而旅游客流显著增加。春运不再只是“春节前返乡”和“春节后回城”的简单交通模式,也体现出节日期间面向气候温暖的南方和旅游城市的休闲性交通需求。不经意间,春运见证了中国人从“回家过年”到“去哪儿过年”的重大转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科技助力智能春运,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今年,科技为春运服务,添上了一笔智能色彩。现下最流行的科技元素纷纷开启服务春运,为乘客们回家之旅增添了一份温暖。从刷车票到刷证件再到“刷脸”进站,人脸识别技术已应用在铁路服务中。除此,人像识别警务眼镜、智能机器人引路,这些高科技均早已亮相于春运,并令中国春运更具科技范儿。今年,中国还引进了诸如面部识别软件和无票出行等新技术来缓解火车站的拥堵。

 

从优化旅客购票系统,到智能化候车服务,再到旅途中的点餐、如厕服务等智能化服务,科技渗透到了乘车的各个环节,也温暖了千千万万旅客。千龙网评论称,“黑科技”加入铁路服务便民利民措施的表象下,是铁路部门“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的理想落地。网络订票、自助取票、车上订餐、刷身份证检票、刷脸进站、智能机器人答疑引导等,无一不是科技发展带给广大旅客的方便实惠。而作为旅客,在享受便捷温馨的铁路服务同时,也是享受着科技兴国、科技惠民的便利成果。从“一票难求”到“舒服回家”,让我们对春节回家有了更多期待,更为祖国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产生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刷脸进站”缩短旅客验票时间,“无纸登机”提升旅客登机效率,“互联网+母婴室”让亲子出行更温馨,“电子客票”使旅客出行服务更完善等等。知微见著,近年来铁路部门联合社会各界,在春运服务的细节上下功夫,让群众出行更加省时、省事、省钱、省心,受到了旅客的认可和点赞。

 

南方网评论认为,从“走得了”到“走得快”,再到“走得好”,注入更多“科技元素”的春运,使“智慧春运”变得越来越名副其实。春节回家,越来越使人感到方便、快速、舒适、安全。而“智慧春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方方面面取得进步的一个实例、一个缩影,展现了国家日新月异的一个风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阖家团聚是春节不变的主题,温馨幸福是年节的主色调

 

春运是流动的中国,这里不仅蕴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也承载着亿万人厚重的乡土观念和深刻的文化情怀。在这幅流动中国的现实图景中,每个人都能在背后看到父母期盼的眼神,看到刚一到家就摆上桌的热腾腾的饭菜。看着日历,白发亲娘又在计算儿子的归程;围着锅台,妻子忙着准备与丈夫的团圆饭;守着路口,孩子久久注视父亲回家的方向……回家吧!有人在等你,而你,也在等那一刻的温馨。等待,串联春运的两头;春运,缩小等待的时空。于是,收拾行囊,寻找回家的感觉;于是,踏上春运路,开启回家过年的序幕。

 

不久前,短片《啥是佩奇》在网络平台形成刷屏之势。视频里的主人公——亲手为孙子制作“硬核佩奇”的留守老人李玉宝,在短片结尾时听从儿子儿媳的建议,去城里过年。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看电影的场景,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用一场团圆慰藉这一年的奋斗。网民“转身,未来”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网民“景春”说,除夕即将到来,辛苦了一年,在家里陪着爸妈吃火锅,讲着有趣的故事儿。若将春运比作一种味道,那一定是家的味道。家虽在远方,但家的味道、团圆的味道、幸福的味道早已悄悄弥漫开来。

 

新华社短视频《“这儿,我在这儿!”》一经发布即引发众多网民共鸣。网民“橘子皮”说,盼了好久的年,其实就是想回家看看。网民“倩儿”说,最漫长的等待,莫过于出口见。奔向亲人的样子,是世间最美的图画。

 

舆论认为,从以往“火车出行”变成“高铁出行”;从“排队抢票”变成“手机购票”;从“蛇皮口袋”变成“拉杆箱”,似乎我们的春运啥都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份归家的乡愁,那份团圆的心。任时光飞逝,远方亲人的思念从未中断,旅客的思乡之情从未变淡,乡愁是不变的旋律。如今,北方人南下“取暖”、南方人北上“猫冬”,成为人们春节出行目的地选择的两大热词。春运变换的是出行方式,升级的是过年体验,而永远不变的是亲情相聚。


责编:管理员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