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 > 正文

为什么说德法共治是中华法文化的精髓?

时间:2019-04-17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731 次

德法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治国在中国由来已久,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华法文化的精髓。

 

关于德的概念,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阐明:“悳(通‘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只有“直在心上”才能“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古人还把德的价值与国家施政联系起来,宣扬德教和德化的重要性。关于德教,《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对此,郑玄注曰:“德谓善教。”关于德化,更多的是与重民、爱民联系在一起,如《左传·襄公七年》曰:“恤民为德。”《管子·正》曰:“爱民无私曰德。”

 

经过漫长的生生不息的演进过程,德由善教逐渐趋向于善治,形成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道德政治文化,把国家的兴衰与道德的弘扬、人心的向善密切联系在一起,使德治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为德法互补互用、共同治国方略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德治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重民、惠民、教民、以民为本,孔子曾以“养民也惠”称赞郑国子产治国有方,他特别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看作不仅是“仁”,而且是“圣”。孟子进而论证了“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可见,德的功用主要在于教化,首先是化个人的不良心性,使之纳于德的规范之中。也就是运用德的标准进行教化,唤起人们内在的、正直的、善良的天性,即内化于心,使之自觉远恶迁善,不仅远离犯罪,而且经过内省,使心灵净化,于潜移默化之中达到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所谓“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

 

其次,以德化不良之俗。由于古代中国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统一多民族的大国,因此流行于各地区的风俗多不相同。其中既有良善的风俗,也有荒诞、落后、愚昧的风俗,所谓“百里不同风”。而各地的风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历代在以德化民的同时,也注意以德化俗,使荒诞之俗归于理性、邪恶之俗归于良善,务使不义不肖之徒明礼义、知廉耻,使四海同归于德化。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以德化民。以德化民反映了政治家的视野由个人扩展到全国的民众,表现出一种博大的政治气魄和抱负。以德化民除了以德的标准施教于民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善政辅助善教,把施政的立足点移至为政以德。历代统治者对以德化民都十分重视,借以表征德治与善政。由于民是国家的构成元素,民安则国宁,因此,通过以德化民,既巩固了国家统治的群众基础,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德的治国之用。

 

德法在功用上有所不同:一为直接的治国手段,如法是也;一为间接的化民为治,如德是也。但是,德、法二者均为治国所不可或缺,所以它们被古人说成是治国之二柄。从历史上看,德之功在于化,然而只凭德还不足以禁人为非、惩治犯罪,不能有效地驱动国家机器的运转,实现国家对内对外职能,而必须与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相结合。正因为如此,德法互补、共同为治才成为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的治国方略,形成了数千年特有的治国理政传统。


来源:求是网


责编:张慧    林夕

相关资讯

  • 龙腾虎跃“闹”元宵

    城乡信息参考网:2月24日,九团“辰龙贺新岁·欢天喜地闹元宵”活动顺利开展!营造了喜庆祥和热闹的节日气氛。在家团领导们一起出席活动,与辖区群众共同庆祝元宵佳节,团党委书记、政委蒋晓燕,团党委副书记、副......[详细]

  • 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

    城乡信息参考网:“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抓好意见落实,形成长效机制。”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主题教育总结报告和关于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主题教育取得......[详细]

  • 二团新井子镇纪委举办纪检员及连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培训班

    城乡信息参考网:为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二十届二次全会精神,全面提升纪检员和连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能力素质,加强纪检员和连(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队伍建设。11月15日,新疆兵团第一师二团新井子镇纪委举办来自33......[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