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增效 河南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央广网北京7月19日消息(记者李鑫 任磊萍)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河南省应急管理厅近日发布2019年上半年全省自然灾害基本情况。今年上半年,河南省自然灾害以风雹、干旱灾害为主,4月至6月,河南多地降雨偏少,气温偏高,旱情相对突出。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水资源十分紧缺的省份。近年来,河南省大力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农业示范区,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多次出现的旱情给河南粮食安全带来的影响正在变小。
当前,正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期,在河南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尚庄村,一大早村民们就准备给自家的田地浇水了。和以往浇地需要多人穿梭在田间不同,尚庄村的这些地,安装了中心支轴式喷灌机,机器洒出的水像春雨般,不仅均匀,还很节水。村民沈国强说,这些节水设备的使用,让他们告别了大水漫灌和拉水龙头浇地的历史。
沈国强:浇地现在比较方便,喷灌比较高效,为农民浇地省下了时间,省力省钱,同时产量也提高,对农民增收也有一定的好处。
这些节水设备,一头安装在地里,一头连接着水井,而这些水井,则距离适中,均匀地分布在大地上。尚庄村有不少水井,每个水井都有人负责管理,负责人被称为“井长”,尚水旺是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井长”,他说,只需拿着一张IC卡,对着井房轻轻一刷,两个小时后再把中心支轴式喷灌机的旋转方向转换一下,就可以实现自动化喷灌了,所以,一名井长管理几个水井和150亩地,也不是什么难事。
尚水旺:中心支柱式喷灌是高效节能、节水装置,属于淋水喷灌,跟自然下雨一样,通过使用节水灌溉设施,每亩比过去产量增加百分之十五,亩均增产150多元。
农业节水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的方向和战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陈曹乡的这些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里,全部配备有智能井房、自动测墒、视频监控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节水灌溉的刷卡启动、用水计量、数据自动发送、自动收集整理,做到了“一卡在手,灌溉无忧”,实现了园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尚水旺:传统浇水,每亩需要45到50立方,现在需要25立方,既节省了人力又节省了水源,还涵养了地下水。
农业兴则基础牢,乡村振兴之路离不开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不断发展。陈曹乡先后整修田间道路90公里,打机井1152眼,修砌边沟40多公里,栽植树木170万棵,并建设了1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使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形成了现在的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建安区陈曹乡尚庄村村民沈青占:
沈青占:以前的路都是泥,下了雨没法走,老百姓去地不方便。现在路平坦的很,全是水泥路,老百姓非常高兴。
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尚庄村的巨变,只是建安区发展农业产业的一个缩影。截至2018年年底,许昌市建安区整合发改、农开、国土、水务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5亿元,建成高标准粮田55万亩,占规划面积的91.7%,其中高效节水灌溉33.9万亩。为了让高效节水设施发挥效益,50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区内,组织了11个乡水管站和260个春季用水户协会,实行市县乡村组五级管理服务体系。
许昌市建安区水务局农水股股长徐俊嘲:项目建成后,我们加强对农田设施的管护力度,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对水利设施进行维修管护,同时成立了农民用水协会,做到了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监管相结合的科学管护制度,确保了水利设施的良性运转,发挥最大的效益。
目前,许昌市已建成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里,固定式、半固定式、绞盘式喷灌、地埋式自动伸缩、中心支轴式喷灌机等多种节水灌溉设备“各显身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由0.55提升到0.79,年均节约水资源量3537万立方米,年节约电费906万多元,节省人工费1.15亿元,有力地支撑了粮食产量持续稳步增长,为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许昌市节水灌溉试验站副站长孙彬:利用四年时间,在全市五个县市区,再集中连片建设50万亩,使高效节水灌溉的面积达到100万亩,把全国平原井灌区连片规模最大、技术集成度最高的节水灌溉示范区这个名片擦的更加亮丽。
今年,河南省还将加快推进农田节水技术推广,要求示范区亩均减少灌溉用水20%以上,亩节肥20%—30%,提高水肥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节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来源:央视网
责编:李旭 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