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汉服“热”起来也要“冷”思考

时间:2021-11-30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网 | 点击: 636 次

作者:唐建军

 

汉服,又名华服,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服饰,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春秋左传·正义》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自《周礼》制定完整系统的衣冠礼制后,汉服为古代中国赢得“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等诸多美誉。狭义的汉服断代三百余载,即使枝节在今天依然巧夺天工、价值连城。包括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蚕桑习俗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服饰类项目达12项,列入国家级的则达225项。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气节的认同和回归直线上升,“汉服热”也随之一路高歌猛进。截至202010 月,抖音上排位第一的汉服话题累计播放422.9亿次,微博上“汉服”话题阅读量41亿;B 站汉服频道精选视频的播放量累计11亿次。包括海外在内的潜在汉服用户达4.15亿人。

 

汉服的复兴已初见端倪,它意味着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一是更优物质生活的获得。在人类文明视域下,衣食住行,衣排首位。汉服不仅是一件裹体御寒的衣服,更是讲究面料、做工、格调的人体第二款皮肤。二是更高精神文化生活的享有。汉服的回归不是穿越,而是在认知、礼仪、节庆等方面与历史的真正打通,是文化生活的丰富、审美素养的提升、精神品位的强化。

 

汉服包括文化属性与自然属性,文化属性构成汉服的精神价值,自然属性构成汉服的经济价值。轻视自然属性,汉服复兴没有根基;轻视文化属性,汉服复兴不能持续。故而汉服在“热”起来之后,还要“沉”下去。

 

要加强理论研究。汉服不是静态的出土文物,而是活态的社会习俗。如果说传统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新时代汉服则是以传统汉服为基本规范,吸收其他民族服饰元素,适合当代人着装需要,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象征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符号的服饰。要加强汉服研究阐释工作,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汉服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对传统服饰振兴做出总体部署。落实这些要求,要制定好汉服复兴的行动计划,形成有关部门协同发力的发展格局。

 

当前,汉服穿戴还属于在特定文化空间展示艺术美的范畴,今后可将汉服作为礼服向国家、社会、人生仪式,以及文化、教育、科技等行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场所推广,最后推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起居。有强劲而持久的传统文化热潮作为内生动力,相信汉服的需求与价值将进一步被激发,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编:李鑫     王澜

相关资讯

  • 宕昌:举行“讴歌劳动者奋进新征程”慰问演出

    城乡信息参考网:4月23日,宕昌县哈达铺老战士艺术团“送文化进企业慰问演出活动在九台春酒业有限公司厂区举行、公司一线工人、甘江头乡附近群众共享文化盛宴,喜迎“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到来。...[详细]

  • 丽水城乡点亮“文艺星火”赋美“精神共富”

    城乡信息参考网:“文艺走出剧场、走出围墙,打造了多点、高频、流动的艺术景观。”日前,丽水深入推进“文艺星火赋美”工程经验成果在浙江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精彩亮相。通过机制化创新、产业化赋力、数字化赋能,“......[详细]

  • 风筝飞舞映花灯

    城乡信息参考网:2月10日零点刚过,在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王家庄子村,一场风筝放飞“兔跃龙腾”生肖交接活动将新年的欢腾推向高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