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南 > 正文

创新锚定中国经济前景

时间:2018-10-04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934 次

    第四次工业革命澎湃而来之际,中国将创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快速塑形创新型国家,锚定高质量发展前景

 

“我始终对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乐观态度。”现年80岁高龄的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17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回忆,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他就曾到访过中国,并在此后近40年中无数次来到中国,见证了改革开放历程。

 

尤其是最近12年中,源于夏季达沃斯论坛落户中国,施瓦布的中国之旅变得更为频繁,对这个巨大新兴经济体的新变化有了更多切身体会。今年918日至20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十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将主题定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打造创新型社会”,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韩国、以色列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位嘉宾参会,规模远超往届。

 

“工业革命”“创新”是近年全球长盛不衰的热门话题,对正着力从规模要素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国更是重要的命题作文。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本届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言,“新一轮产业革命孕育兴起,全球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新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

 

“中国已经明确了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将创新打造成发展的第一动力,利用好新变革给国家转型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兼苏世民学院院长薛澜认为,“创新”在中国已成为共识,一系列创新成果正在涌现。

 

施瓦布认为,“中国开始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前所未有地重视”

 

“感冒可能是病毒引起的,可能是细菌或真菌引起的,也可能是病毒与细菌合并感染所致,还有可以是病毒与真菌合并感染所致。现在很多时候就是当细菌引起的来治,药不对症,疗效可想而知。”18日中午的论坛餐饮区,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泽奇边吃午饭边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瞄准这个医疗痛点,丹娜生物推出病原微生物早期快速体外诊断产品,实现了自2014年成立以来销售额每年翻番增长。

 

年过六旬的周泽奇在改革开放之初曾在美国留学、工作,一路做到美国一家医药企业的副总裁,2007年底回国。之所以选择回国创业,源于在美国企业任职“已经做到天花板,再向上很难”,国内大健康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更为重要的是“真切地看到了、感受到了国家对于高端创新人才的重视”。

 

回国之初,各级政府按照相关标准给周泽奇“提供了优渥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在创业过程中,给予了包括研发经费支持、生产基地与办公地点免租金在内的多项扶持。

“创新创业是要靠真本事的,要有核心竞争力,但即使如此也面临很多困难与挑战,要经受很多风险历练。”周泽奇坦言,如果没有国家层面的支持,自己与团队可能走不到今天。

“对创新人才重视的背后是对创新发展的重视。我国当前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全球也很难找出几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无论是在论坛间隙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还是在分论坛做发言时,薛澜都多次强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对于正处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之重要。

 

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创新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汇。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其出现频率之高,重视程度之高、支撑政策之广、扶持力度之大,超越以往:无论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还是“十三五”规划,都将创新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并先后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并出台诸多配套措施。与此同时,中国的研发投入连年增加,占GDP比重也在几年前就超过了2%,成为全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最高的发展中国家,且超过了欧盟。

 

“如今,全社会已经形成了‘要实现创新发展’的共识。分析研发投入就会发现,3/4是企业主动投入研发搞创新。”薛澜进一步解释,有了政策共识,带动更广泛的行动共识,让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创新的力量就会逐步显现。

 

头班车上的中国

 

“我在家有时会用大疆无人机,它拍的照片非常有意思,可以拍出房子在四季中的不同景象。”采访中,施瓦布以此为例讲到,中国正在帮助人民和整个世界充分享受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2012年开启消费级无人机时代的大疆,牢牢占据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无人机并非个例:从各种商业模式创新到快速崛起的人工智能,从量子卫星“墨子号”升空到“蛟龙号”持续深潜,从“发威”的超级计算机到一路奔腾的高铁,从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到“海水稻”亩产创新高……“中国聚众智、汇众力,成为全球创业创新的热土,新动能正在撑起经济发展的新天地。”李克强总理讲到。

 

国内外多方数据可以佐证这一判断:创新活力的迸发带动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路上扬,2017年达到57.5%,日益接近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的目标。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创新指数排名17位,是唯一进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国家、唯一与发达国家创新差距不断缩小的中等收入国家。

“中国已经走在了打造创新型社会的良好发展轨道上。”施瓦布说,自己对本届论坛有关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议题兴趣尤甚。“我会和超过400个初创企业家一起讨论,其中有200多个是来自中国。”

 

但是,创新尚未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经济发展动力转换依然在路上。深圳、杭州等地新经济朝气蓬勃的同时,东北、西北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尚需时日;在中国诸多产业全球领先的同时,航空发动机、芯片等产业依然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多位与会官员、企业家以及学者提醒“中国大量的创新创造正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进步”,但短板也亟待补上。

 

“中国已经进化为一个创新大国,并且已经登上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头班车,但还不在班车最前部的车厢,与全球创新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国家、地区还有差距,还处于赶超过程之中。”薛澜用这一比喻来形容中国创新发展的当前阶段和全球位置。

 

攻坚创新系统关节点

 

换言之,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还在发力推进,创新潜能依然有巨大释放空间。

 

“提高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李克强总理在致辞中讲到,将通过强化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来更大力度地激励创新。

 

这些继续激励创新的政府工作着力点,也是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多位企业家、学者的普遍关注点。即,创新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与整个社会诸多方面的进步是一体的,但有些重要关节需要格外重视。

 

“知识产权保护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创新的核心所在,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都与知识产权紧密相关。”周泽奇强调,只有给予知识产权足够的保护,才会让创新创业者有更大的动力去劳动,去创造,去贡献。

 

在薛澜看来,伴随创新活力的不断释放,如何加快相匹配的制度创新极为关键、迫切。“中国的创新投入已经不低了,如何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让这些投入,以及各种创新成果真正产生价值,转化为生产力,配套的制度创新至关重要。”

 

他举例道,许多新兴领域需要高校研究机构和产业界高度密切融合。那么,有些教授有好的想法,可能就会去企业将成果进行转化。过几年可能有些研究上的问题需要破解,他又想回归校园。“这种产业界与学术界之间的人员流动,在一些创新高度活跃的国家是非常畅通的,但在国内总体还比较困难。”“其实问题的症结就在于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有一套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相对于市场发展是存在部分滞后的。”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应该是伙伴关系。”薛澜说,创新发展过程中,很多创新都会给政府规制提出难题,相关部门宜改变心态,与企业加强沟通,探讨用适应性治理的思路来应对,要对新产品或服务可能产生的不良社会影响进行预判,通过尝试性的规制来引导创新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使其社会收益最大,社会风险最小。

 

对此,周泽奇也有着类似的体会。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自己企业研发的新产品,“如果国外都没有,那么在国内审批两三年都不一定能通过。如果先去欧美国家通过审批上市,进入国外相关产品指南后,再回国内申请注册审批,这样才容易通过。”创新发展需要一些领域的管理体制改变以往单纯盯着国外而行的境况。

 

此外,在三天论坛中多位与会者都表达了教育之于新一轮产业变革、创新之重要。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在“全球创新展望”分论坛上讲到,新一轮产业革命下,需要的是包容、开放教育,而非命令式教育,学科培养体系需要变革,“教育不再是灌水,而是点火”。(/《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宫超 李鲲)


责编:李玉  张云花

相关资讯

  • 新疆兵团二团采用节水滴灌技术种植沙棘

    城乡信息参考网:3月19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二团二连的一处灌木林地,职工们正忙着挥锹铲土、深挖树坑、扶苗培土,栽种以沙棘为主的经济林,将灌木林变成特色经济种植基地,拓宽增收致富路。...[详细]

  • 让雷锋精神在文明实践中绽放光芒

    城乡信息参考网;3月5日上午,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音乐声中,宕昌县“志愿同心·服务同行”暨“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举行。全县2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40......[详细]

  •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城乡信息参考网:2月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党中央一以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