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 > 正文

为留住生源,公办校长累到胃出血

时间:2019-08-10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982 次

为留住生源,公办校长累到胃出血:县域民办校崛起搅动教育生态


 


国家从2006年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并不断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按理说,公办教育应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而悖论的是,在不少地方,公立学校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笔者在中西部一些县调研时发现,近些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在地方上蓬勃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数量增加,在校生规模和所占比例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成为县域范围内优质学校的代表,越来越多家长愿意把学生送入高收费的民办学校就读。

 

县域民办教育为何蓬勃发展?

 

笔者调研的H县,2017年,共有民办小学78所、在校生41106人,占全县小学在校生的比重超四成;民办初中16所、在校生11826人,占全县初中在校生的比重近三成。而且,这一比例近些年呈不断提高的态势。

 

为何民办学校在县域迅速发展?笔者调研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民办学校自身有独立的人事权和财政权,具有教师管理和教师激励的优势。

 

在教师管理方面,民办学校能够根据需求聘用教师、解聘不合格的教师。教师激励方面,能够建立起比较有效的机制,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工资制度。

 

公办学校则存在劣势。学校补充教师由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统筹安排,存在需求满足上的时间差,即学校急需的教师无法立刻满足,补充进来的教师可能不是学校急需学科的教师;在教师管理上,学校领导无权开除不合格教师,部分教师“混日子”却不会受到任何惩罚,挫伤了认真工作的教师群体的积极性;在教师激励上,公办教师的工资仍然是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的,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职称水平,而不是工作量和工作质量。

 

二是民办学校能够及时发现家庭教育需求变化,并迅速整合资源以满足家长需求。

 

2000年后,农村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家长对学校的安全需求和教育质量要求提高。针对此,民办学校普遍在2000年后改建为寄宿制学校,提供托管服务、校车接送服务。为满足家长教育质量需求,民办学校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是加强学校纪律管理,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二是增加早自习和晚自习,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定期举行测验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督促学生学习。

 

大部分公办学校在小学阶段没有寄宿,学校也没有校车。另外,公办学校为了落实“减负”政策,缩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低年级不布置作业,减少考试次数,不公布学习成绩。这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去竞争化”的效果,导致一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

 

三是民办学校具有招生自主权,通过各种方式选择性招收优秀生源。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提出民办学校“可以自主确定招生范围、标准和方式”,可以跨地区招生。在实际招生中,民办学校采取两种方式保证生源质量:一是提供奖学金、减免学费吸引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二是通过笔试、面试等方式淘汰掉一些成绩较差、难管的后进学生。由于能保证较为优秀的生源,民办学校的教学成绩能够很快凸显出来,成为地方优质教育的代表。

 

公办学校承担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受教育权利的责任,对于片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均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在优秀学生不断进入民办学校就读的背景下,生源质量不断下降,教育质量也因此下降。

 

四是地方政府对于民办学校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民办学校的发展。

 

不少地方政府对于招商引资来的民办学校提供优越的发展条件,除了按照相关规定鼓励和支持之外,还会对民办学校提供师资支持。如中部S县提出:“对招商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民办学校,按照高中每班4名、初中及小学每班2名的原则,选派公办教师予以支持;对投资规模较大、管理规范、质量较高、社会效益较好、排名靠前的民办学校,全额选派公办教师。”截至2017年,该县共为6所招商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民办学校选派617名支教教师,其中学前教育支教62人,义务教育阶段支教555人。

 

地方教育生态正在经历混乱和重组

 

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对整个教育体系和地方教育生态都生产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民办教育弥补了公办教育的不足,满足了家庭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同时刺激了公办教育系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另一方面,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教育生态,地方教育生态正在经历混乱和重组。

 

笔者了解到,在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生源大战”中,民办学校的优惠条件使优秀小学毕业生大量流向县城民办学校。

 

HY乡中学校领导介绍,该乡每年小学毕业生有2/3流入县城,其中90%进入民办学校就读。校长为了留住生源,在暑假组织教师下村入户招生。家长们对前来招生的公办学校教师询问:“去了你们那里,能给我们多少钱?”当发现Y乡中学提供不了丰厚的奖学金和优惠的招生政策时,家长们对于送子女进入乡村公立学校并不热情。Y乡中学教师辛苦了1个月,校长甚至累到胃出血,才比往年多招了几十个学生。

 

当民办学校在教育质量上总体赶超公办学校时,地方教育体系无形中重构了。公办学校成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逃离的学校,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成为家长竞争的焦点。民办学校根据教育质量和供求关系制定收费标准,于是形成了民办学校教育质量和家庭支付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家庭支付能力强,能够送子女进入教育质量好的民办学校就读;家庭经济支付能力较差,只能将子女送进教育质量较差的民办学校就读,或者是送进公办学校。由此,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促进和巩固阶层分化的工具。

 

另外,民办学校容易产生极端教育。家长送孩子进入民办学校,要的是学习成绩,民办学校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会以成绩为核心,强化应试教育。除此之外,为了管理学生,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惩罚手段,但是由于存在家校联盟,这些事情可能并不一定为外界所知。(作者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 齐燕)


来源:半月谈网


责编:李军    王辉

相关资讯